第十四章
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誌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正義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采取武裝幹涉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宣布出兵朝鮮,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等國的操縱下通過決議,聯合國會員國要派兵隨從美國軍隊入朝。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幹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製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後侵占平壤,並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麵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複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誌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誌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誌願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餘人。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麵和中朝方麵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製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以後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複雜局麵。8月18日,美軍集中8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接著又於9月29日發動了秋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實行所謂“絞殺戰”,對中朝人民軍隊後方和後方運輸線實行大規模的日夜輪番狂轟濫炸,企圖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前線糧食彈藥的供給,迫使中朝方麵接受其談判條件。經過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戰鬥,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25萬人。
1952年初,美國侵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鬥力。
1952年6月23日,美國侵朝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北朝鮮和平城市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
為了挽回敗局和迫使中朝方麵接受美國的談判條件,克拉克於1952年10月14日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先後投入6萬多人的兵力,出動3千架飛機和170多輛坦克,動用18個炮兵營,進攻不到3.7平方公裏的上甘嶺陣地。在44天的激戰中,美軍向上甘嶺發射了200萬發炮彈和5千枚炸彈,發動了900多次衝鋒。但是,誌願軍戰士,守住了陣地。此戰役誌願軍殲敵2.7萬人。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誌願軍配合停戰談判,先後發動兩次進攻性作戰,殲敵4萬餘人。7月13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收複土地178平方公裏。
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曆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中朝軍隊共殲敵百餘萬人,其中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餘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擊毀和繳獲敵軍各種作戰物資無數。至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