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的基本特征是戰略性、風險性、增值性、滲透性、帶動性。戰略性,即指高技術狀況是反映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和軍事地位;風險性,即高技術幾乎都處在科學技術的前沿,它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超前研究的特點;增值性,即它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和武器係統的效能,起著“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慘透性,即高技術本身往往都是一些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技術領域,表現於多學科之中;帶動性,即高技術集約了各技術領域的精華。它廣泛地應用到傳統產業中去,就能帶動各行業的技術進步。

高技術治安

在同犯罪和暴力作鬥爭中,計算機技術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汽車到衣服都可以做上電子標簽,如果被偷,就可以追查出來並被認定。個人將攜帶電子裝置,這些裝置將表明他們在保密室計算機化地圖上的位置,諸如在校園中的那些人的位置。如果有人受到攻擊,就可以及時呼救。

越來越多的公共和私人場所將處於攝像機的監視之下。英國用閉路電視監視整個城市的停車場、街道、犯罪率很高的建房工程、教堂、墓地和小胡同,在受到監視的地區犯罪率下降了。人們差不多在任何時候都可能處在攝像機的監視之下,不僅在公共停車場和機場受到監視,而且在私人的企業中,甚至自己的家中都受到監視。

隨意使用電子郵件聊天的人可能在訴訟中引起麻煩,因為那些被認為已經消除了的電子郵件記錄還常常給保留了下來。律師們可以利用透露程序這一合法手段在公司的電子記錄中發現對公司不利的證據。電子郵件尤其不可靠。洛杉磯的一位警官在其巡邏車上的計算機中輸入了這樣一句話:“我很久沒有這麼痛痛快快地揍誰一頓了。”結果這句話後來成為在法庭上對他進行指控的證據。

高檔微處理器

高檔微處理器采用了多總線和指令流水線技術。它把指令的執行過程分解為幾個階段,每階段都有獨立的單元完成,各個單元同時工作,同時完成幾條指令不同階段的操作。幾條指令同時執行,就可以大大縮短平均每條指令的執行時間。中央處理器以外的其他裝置,統稱為計算機的外部設備。輸出器用來輸出計算結果,常用打印機、顯示器等設備輸出。

“高速公路”的曆程

1993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國情谘文》中,提出要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並以此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推動高新科技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經濟騰飛,增強國際競爭力。從此,在全世界引發出信息高速公路熱。

在1990年前後,美國就有人提出要建設“數據高速公路”或信息“超高速公路”的設想,目的是把美國各地的超級計算機連接起來,進一步發揮計算機的效能。

1991年,還未出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參議員就開始使用“信息高速公路”這個名詞。這一年,戈爾提出了“高性能計算行動”法案,隨後,他又提出“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目的是加快超級計算機之間數據傳輸的速度,促進超級計算機硬件、軟件的研究,加強美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1992年,戈爾被克林頓選為副總統候選人。在經濟施政綱領中,戈爾提出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在此設想中,他把原來隻用來連接超級計算機的光纖,擴大到用來連接千家萬戶,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此外,針對美國教育、醫療等方麵的現狀,新的設想要求信息高速公路至少應該連接所有的學校、醫院和圖書館,以促進公民素質的提高。戈爾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被克林頓接受並用來作為競選總統的口號。

1993年1月,克林頓與戈爾分別出任美國總統和副總統,上述“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被提出。這一計劃的內容是,投資4 000億美元,在2015年前,在全美建立起一個連接幾乎全部家庭和機構的光纖高速通信網,服務範圍覆蓋教育、衛生、商業、金融、科研和娛樂等領域,並采用雙向交流方式,使信息的使用者同時也是信息的主動提供者。

在1994年9月,戈爾又正式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倡議。他提議,把各國的信息基礎設施連接起來,組成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實現全球範圍的信息共享。

盡管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熱是伴隨大選而興起的,但它的提出,並不是少數政治家標新立異的結果,而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信息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結果,是使美國進入信息時代的必由之路。

西方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起步,50~60年代全麵實施的高速公路計劃,曾大大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美國信息事業建設上的上述宏偉計劃的意義,將比高速公路網更為深遠。

高清晰度電視傳送

將寬頻帶或高數碼率的高清晰度電視信號先進行信源編碼,再通過電信、廣播媒質傳輸,或記錄媒質存儲的過程,就是高清晰度電視傳送。

高清晰度電視由於分辨率倍增,寬高比增大至16∶9,觀看質量相當35毫米的首輪電影,信息量約為常規電視的5倍,直接傳送高清晰度電視信號占用頻帶太寬,因此必須采用圖像壓縮編碼技術(頻帶壓縮技術)。

日本1989年嚐試高清晰度電視衛星廣播。信源壓縮用MUSE技術,MUSE製式與NTSC製式木兼容。西歐發展HDMMAC製的高清晰度電視衛星廣播,與現有MAC製式電視兼容。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對圖像信號采用較為簡單的信源壓縮編碼技術(數字處理),而在衛星信道傳輸時仍采用模擬技術,這類傳送方式稱為數字/模擬混合方式。

有些國家正在發展以地麵廣播為主的全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傳送方式,對圖像信號采用先進的信源壓縮編碼技術,這種全數字方式的優點是:接收質量接近演播室質量,發射功率僅為原NTSC電視台的1/10(或更低),可啟用禁用頻道,實現同頻道廣播,因為全數字方式在技術上比混合方式先進,西歐各國和日本也都在積極研製全數字方式。

“高新技術”範疇

由於各種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活動各領域,使現代社會的信息愈來愈豐富,信息量愈來愈大。用單打一的電話、電視和電腦傳輸已不敷需要,一種融聲音、文字和圖形、圖像於一體的多媒體通信已嶄露頭角。媒體愈多,所占用的信道數量就愈大,即使最先進的通信電纜也因傳輸頻帶比較狹窄而“力不從心”,正像滿載貨物的巨型卡車不能在鄉間小道上疾駛如飛那樣。因此,如何建造一個傳輸速率高、傳輸容量大的通信網絡成了科學家們為之努力攻關的方向。風靡於世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這種攻關所取得的成果。

感測技術

感測技術是一門知識麵廣、綜合程度高、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它從傳感器的基本理論入手,著重講敘傳感器的結構與感測原理,以及許多新技術、新器件在感測技術領域裏的應用,課程安排上,以信息的傳感、轉換、處理為核心,從基本物理概念入手,闡述熱工量、機械量、幾何量等參數的測量原理及方法。

管理信息係統

管理信息係統是一個以人為主導,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通信設備以及其他辦公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支持組織高層決策、中層控製、基層運作的集成化的人機係統。

管理信息係統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理論研究指導管理信息係統的開發和應用,反過來在開發和應用的實踐中形成理論。其學科內容隨著管理信息係統的應用而進步和完善。

“管子能傳聲”的現象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們透過“管子能傳聲”(聲波)的現象,從理論上推斷出在金屬管內能傳送電磁波。1936年,科學家用一根內徑為125厘米的圓柱狀金屬管將波長為9厘米的電磁波傳送了260米遠。雖然,當時還不是毫米波(波長為9厘米的電磁波為“厘米波”),而且傳播距離也不遠,但它破天荒地證實了金屬管的確能傳遞電磁波的設想。這個實驗為實現毫米波波導通信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打下了基礎。這種能傳播電磁波的金屬管子就叫做“波導管”,簡稱波導。利用波導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遞信息,就稱作“波導通信”。如果電磁波的頻段是毫米波,就是“毫米波波導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