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3年,日本的東芝公司就開始研製一種旋轉磁頭的錄像機。這種錄像機稱為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磁帶以螺旋線形狀圍繞磁鼓,磁鼓上裝有水平旋轉的磁頭。日本的東芝公司在1960年開始供應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采用寬度為504厘米的磁帶。磁帶輸送速率為每秒38厘米。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尺寸小,耗用磁帶少,而且能達到廣播質量要求。隨著錄像機的不斷改進,磁帶帶寬由504厘米改為127厘米,磁帶速率也從每秒38厘米降為每秒254厘米。後來,日本索尼公司開始生產家用錄像機係列,采用127厘米寬的磁帶,磁帶速率為每秒19厘米,價格僅為廣播用錄像機的幾分之一。以後,磁帶錄像機逐漸走入人們的家庭生活。

錄製三維圖像

1991年,英國的一家公司研製成功用一台普通的家用錄像機記錄和顯示三維圖像的技術。這一技術還能在同一盤錄像帶上同時錄製兩個不同的電視節目。歐洲的錄像機是以每秒50幀圖像的速度儲存或重放。用普通的家用錄像機記錄和顯示三維圖像的方法是:在磁帶上把圖像交替地記錄成左視圖和右視圖,當每幀圖像的信號離開錄像機時,就被饋入一個電子存儲器裏。這種存儲器臨時性地儲存每幀圖像,然後以1/50秒再次顯示出來,因此就能同時顯示左視圖和右視圖。這兩種視圖都以每秒50次的全速同時顯現,因此隻能把左視圖像和右視圖像饋到一個視頻投影儀上。這些投影儀使用的是偏振光,並以不同的偏振方向顯示每個視圖。觀看者佩帶上像太陽鏡那樣的偏振眼鏡,因左右眼受到的偏振度不同,左眼隻能看到左視圖,右眼隻能看到右視圖。交替的圖像在磁帶上仍然是完全分開的,所以在一個磁帶上可記錄兩套完全不同的節目。這樣,人們能同時錄下兩套電視節目,重放時又立刻能把它們分開。在保安方麵用兩台攝像機能同時對一個處於監視的地區錄下兩套圖像。體育教練也能使用這種技術拍下一名運動員在訓練中的兩套圖像。

立體電影

美國科學家帕維之最近發明一種立體影視旋轉銀幕。其製作原理是,借助於一係列處於不斷振動狀態的晶體,在計算機控製下,將激光光束分解為4萬多個光點,然後精確地投射在圓球內部,以構成三維立體圖像,與此同時,圓球仍以難以覺察的高速,形成連續與活動的畫麵。

立體電視

1991年6月,日本電報及電話公司研究和開發出能播放出立體影像的彩色電視機。立體電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觀看者需佩戴特殊眼鏡,才能得到立體圖像。因為簡單的雙像係統是用兩架攝像機拍出疊印的雙像,觀看時要使兩眼各看到一幅影像。還有一種水平視差係統,是用柱麵凸透鏡把物像分解成多組雙像後,利用光柵透鏡使左右眼分別接受到具有視差信息的影像。第二類為全視差係統,其典型代表為激光全息電視係統,這種方式能形成真正的三維立體圖像,它不需要裝設特製熒屏,觀眾也不必像看立體電影那樣戴上專用眼鏡,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出立體效果。它利用人類雙眼的立體視差效應,使觀看者能獲得具有深度感和現場感的三維圖像。立體電視是用一台看似錄相機的機器,先將節目錄下來,再用立體電視係統播放。立體彩色顯像器還可適用於電視電話、醫學訓練、監察遙控機器人,以及用於汽車業及建築物上的設計等。

立體集成電路

立體集成電路即三維集成電路。立體集成電路具有高密度、高速度、多功能和低功耗等特點,可作成大容量存儲器和高速信號處理器。SOI(矽/絕緣層結構)技術。隨著分子束外延、化學氣相澱積和原子搬移等超微加工技術的發展,在半導體芯片內部實現器件布局的立體化也將逐步實現,以製作出密度更高的立體集成電路。

雷達的產生

1900年,克羅地亞物理學家泰斯拉提議,可利用回波現象設計無線電探測儀。1904年,德國工程師許爾斯邁爾研製出航海用的自動探測儀並申請了專利。他的這個探測儀,可以說是雷達的前身,但它不能測出待測物體到探測儀的距離及移動方向。1922年,美國海軍實驗員泰勒和楊根據一次實驗中的偶然發現推測,大的金屬體會阻攔或反射短波無線電信號。於是,他建議海軍在兩艘巡洋艦上分別裝上無線電發射機和接收機,供在大海航行時搜索敵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