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電話時,能看到對方形象的通信方式,就是可視電話。利用這種通信方式,還可以傳送各種文件及圖片,調度生產和遠距離監控。

在進行可視電話通信時,圖像轉換為電視信號進行傳輸。以電視技術為基礎的圖像通信,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6年,英國的貝爾德用電話線路把電視圖像傳送到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1929年,艾夫斯在華盛頓到紐約貝爾電話實驗室禮堂之間,進行了有線圖像傳輸的實驗,並在惠帕尼到紐約市之間實現了無線圖像傳輸。在實驗中,以每秒傳送18幀的速度、以逐行掃描的方式再現一個可辨認的麵孔,每幅圖像的掃描線有50行。

上天入地下海織信網

ATFT貝爾實驗室總裁梅毅強博士在談到信息高速公路時,曾有一段富有詩一般節奏的語言:“盡管在美國高速公路的事情已經談論得很多很多,然而在我看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全球的概念。我看很簡單,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眾多網絡之大網:本地的網、長途的網、全球的網、無線網、光纜電纜網、衛星通信網。全世界的電信網與信息網,把它們在國內聯起同來;把它們與全球聯起同來,這樣一個網絡便是信息高速公路。”這時,我們耳邊又響起美國SUN公司多年前提出的一個口號:“網絡就是計算機”。於是,我們可以說,網絡就是通信,網絡就是計算機,網絡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收看電視

收看電視也是一種通信方式,因為通信泛指信息的傳輸與交換,而電視正是人們獲取信息(多媒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現代先進的傳媒手段;隻不過收看電視不像打電話那樣有問有答雙向傳輸,而是單方向地接受信息。如果以後發展到交互式電視,就可像打電話那樣與通信對象進行雙向交流了。因此,如何提高電視的收視質量,成了科學家們努力攻關的課題。高清晰度電視正是科學家們攻關成果的體現。

雙層銀幕

舞台上的銀幕分為兩層,電影放映時,畫麵時而在背景幕,時而在前景幕。更奇妙的是,在兩幕中間,會有演員真人在表演。這些演員本來是在舞台上,但觀眾卻看到他們是在銀幕上活動。映出時,明星演員有時忽然從銀幕上“走”下來和觀眾握手、對話,一會兒又“回”到銀幕上去,莫名其妙地從觀眾視野中消失。

雙鏡頭攝錄機

1992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雙鏡頭攝錄機,這種8毫米攝錄機有一個62度的廣角鏡頭,又有一個變焦距特寫鏡頭。用戶攝像時可以使用兩個鏡頭中的任何一個鏡頭,或者可以兩個鏡頭同時使用。例如,用戶可以攝到生日聚會的大場景,同時又可以攝到某個人的麵部表情。當使用這種景中景的功能時,其中有一景會以插圖形式出現在整個畫麵中。

手表電話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開發了一種手表式超小型移動電話。手表式電話看起來像一塊普通的手表,不過其“時間顯示裝置”是鉸接在“手表”上的,並且可以打開而露出電話的鍵盤。鉸鏈經過特殊設計,可以把電話的麥克風和耳機分開,這樣使用者能夠同時收聽和講話。當有人打電話進來時,電信號會觸發電子蜂鳴器鳴叫並振動。此時,人們隻要把它置放在耳邊就能接聽,將它移到嘴邊又能回話。同時,它也是一隻走時相當準確的手表。電話內有一個帶有無線電收發兩用器的芯片,在移動式蜂窩電話的頻率區中工作。由於其工作波長較短,因此“手表帶”可充當天線。

美國俄勒岡州比弗頓的精工公司推出一種數字式“信息表”,除了顯示時間外,還是一個尋呼機和個人信息接收器。每塊手表都有一個電話號碼,可以利用世界上任何一部電話撥叫。打電話撥叫的人可以傳出以數字表達的標準信息,如“給家裏回電話”或“給辦公室回電話”等。此外,該裝置還可以接收其他信息,如天氣預報、體育成績以及金融和彩票動向等等。

神經網絡計算機

神經網絡計算機具有模仿人的大腦判斷能力和適應能力,可並行處理多種數據功能的神經網絡計算機,可以判斷對象的性質與狀態,並能采取相應的行動,而且可同時並行處理實時變化的大量數據,並引出結論。以往的信息處理係統隻能處理條理清晰、經絡分明的數據。而人的大腦卻具有能處理支離破碎、含糊不清信息的靈活性,因而第六代計算機將在較大程度上類似人腦的智慧和靈活性。人腦有140億神經元及10億多神經鍵,人腦總體運行速度相當於每秒1000萬億次的電腦功能。用許多微處理機模仿人腦的神經元結構,采用大量的並行分布式網絡就構成了神經電腦。

神經電腦除有許多處理器外,還有類似神經的節點,每個節點與許多點相連。若把每一步運算分配給每台微處理器,它們同時運算,其信息處理速度和智能會大大提高。神經電子計算機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儲器中,而是存儲在神經元之間的聯絡網中。若有節點斷裂,電腦仍有重建資料的能力,它還具有聯想記憶、視覺和聲音識別能力。神經電子計算機將會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它能識別文字、符號、圖形、語言以及聲納和雷達收到的信號,判讀支票,對市場進行估計,分析新產品,進行醫學診斷,控製智能機器人,實現汽車自動駕駛和飛行器的自動駕駛,發現、識別軍事目標,進行智能決策和智能指揮等。

日本科學家開發的神經電子計算機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在15厘米正方的矽片上可設置400個神經元和40000個神經鍵,這種芯片能實現每秒2億次的運算速度。美國研究出由左腦和右腦兩個神經塊連接而成的神經電子計算機。右腦為經驗功能部分,有1萬多個神經元,適於圖像識別;左腦為識別功能部分,含有100萬個神經元,用於存儲單詞和語法規則。

神經LST

“神經LST”是日本理光公司1990年照人腦的神經細胞研製成功的一種大規模集成電路。它利用生物的神經信息傳送方式,在一塊芯片上載有一個神經元,然後把所有芯片連接起來,使之形成神經網。因為它是自學型和並行分散處理型大規模集成電路,所以不需要軟件,它的信息處理速度為每秒90億次。

神經LST能模仿人的大腦結構。這種計算機的“大腦”由八塊超大規模神經集成電路組成,每塊電路包括1152個彼此相連的電子“神經細胞”。這樣整個計算機結構形成八個稠密的人造神經元網。

人造神經元可以像人腦神經組織內閃電式思維跳躍那樣控製強大的信息流。該係統能以一秒鍾運算23億次的速度處理信息。

生物芯片

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蛋白質有開關特性,用蛋白質分子作元件製成集成電路,稱為生物芯片。使用生物芯片的計算機稱為蛋白質電腦,或稱為生物電腦。科學家們已經研製出利用蛋白質團來製造的開關裝置有:合成蛋白芯片、遺傳生成芯片、紅血素芯片等。

用蛋白質製造的電腦芯片,在一平方毫米麵積上可容納數億個電路。因為它的一個存儲點隻有一個分子大小,所以存儲容量可達到普通電腦的10億倍。蛋白質構成的集成電路大小隻相當於矽片集成電路的十萬分之一,而且運轉速度更快,隻有10秒,大大超過人腦的思維速度;生物電腦元件的密度比大腦神經元的密度高100萬倍,傳遞信息速度也比人腦思維速度快100萬倍。

生物芯片傳遞信息時阻抗小,耗能低,且具有生物的特點,具有自我組織自我修複的功能。它可以與人體及人腦結合起來,聽從人腦指揮,從人體中吸收營養。把生物電腦植入人的腦內,可以使盲人複明,使人腦的記憶力成千萬倍地提高;若是植入血管中,則可以監視人體內的化學變化,使人的體製增強,使殘疾人重新站立起來。

美國已研究出可以用於生物電腦的分子電路。它由有機物質的分子組成,由分子導線組成的顯微電路,隻有現代電腦電路的千分之一大小。T

太陽能相機

1981年日本理光(RICOH)公司推出世界第一部使用太陽能電池的相機。隨後又推出全新設計的第二代太陽能相機XRSOLAR型。這種相機采用全手動控製,由機頂的三塊太陽能電池供給測光表電流,而且還會將多餘的能量儲存於電容器之內,黑暗時仍然可以如常使用。

新式的太陽能電池的靈敏度和效率極高,隻需要很微弱的光線照射,就可以產生足夠電流,令測光表正常工作。由於相機完全不用電池操作,使用者可以放心拍攝,不必擔心電池耗盡。相機采用可靠的中央偏重式測光係統,配合全機械控製的垂直升降焦平快門,擁有1/2000秒的高速度,加上多次曝光鈕和景深預測鈕的專業設備,精密地結合在堅固耐用的鋁合金機身內,令使用者可以完全掌握手動拍攝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