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特種攝像機

英國研製出一種單塊微芯片,它包含一架攝像機的所有電子元件。這種攝像機把所有電子元器件都合並到一個單塊芯片中,並采用電子方法進行曝光控製。這樣,隻要用一塊芯片和一個鏡頭就能製成一台攝像機。這一發明使攝像機變得如同使用一次性照相機那樣便宜。這種攝像機可用來為工業機器人提供視力,或用來檢查產品缺陷,還能裝在電視電話裏或光學盜竊報警器裏。

研究人員使用常規的製造技術,把一個模擬圖像傳感器、若幹模擬放大器和一個數字信號處理器,裝在一個單塊矽圓片襯底上。這種攝像機的視頻信號仍是模擬的,但是它的處理器是用數字控製的。這種處理器能使這種信號適合任何電視、計算機或工業視頻標準。

“圖像電話”的曆程

1929年,在柏林無線電博覽會上,展出了克拉文凱爾設計的一個雙向可視電話係統。

1936年3月25日,德國柏林與萊比錫之間的可視電話正式對公眾開放。1938年7月12日,柏林至紐倫堡之間也開辦了可視電話業務。1938年12月15日,漢堡市內的可視電話業務也開始了。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電視設備中的電子管元件逐步被晶體管取代,電視設備耗電大大減少,並實現了小型化,推動了可視電話研究的進程。

1956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試製出掃描線為60條的可視電話,可以用普通電話線進行傳輸。

1959年,貝爾實驗室又開始研製新的可視電話,1964年試製出I型樣機,並在紐約的國際博覽會上演示。這種可視電話每秒傳送30幀畫麵,掃描線為275條,畫麵的高大於寬。雖然它可以傳送完整的黑白活動圖像,但使用的成本太高,因此未能得到推廣。

1961年,前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等8個城市建立了可視電話係統,這個係統與德國的類似,但掃描線增加到625行。

1968年,貝爾實驗室又推出了改進後的Ⅱ型樣機,畫麵高寬比例改為10∶11。隨後於1970年在匹茲堡,1971年在芝加哥開辦商用業務。但是沒過多久,這種可視電話商用業務又中斷了。

20世紀70年代初期,貝爾電話實驗室又建立了一種稱為“圖像電話”的可視電話係統。它每秒能傳30幀畫麵,掃描線為267行。它利用電話交換設備傳輸,由於視頻信號采用數字編碼傳輸,而傳輸速率又與電話設備的數字係統相適應,這樣就能通過長距離傳輸設備,進行可視電話的長距離傳送。為使傳送圖像所需的帶寬(頻率範圍)減少,貝爾實驗室采用了數據壓縮技術,設法在傳輸圖像時隻傳送每幀圖像中變化的像素。

1974年,日本東京和大阪的幾家企業用可視電話對辦公業務進行監控。但是由於費用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可視電話在通話時又要求雙方正襟危坐,通話方式難以被人們普遍接受,因此,可視電話的發展受到限製。

隨著數據壓縮技術的發展,1992年以後又出現了一些在模擬電話線上傳輸的可視電話產品。其中有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推出的彩色準活動圖像可視電話,但因圖像質量不夠理想,推廣的前景並不樂觀。新加坡、美國及我國的一些公司還推出了一些電腦產品,利用插卡方式實現可視電話的功能。

20世紀70年代,很多國家都熱衷於會議電視電話的研究。1971年,英國首先在5個城市之間試辦了會議電視電話業務。1972年,日本也在位於不同城市的兩個研究所之間試辦了這種業務。70年代後期,美國、日本和德國相繼開辦了會議電視電話業務。

1982年,會議電視電話進入實用化階段。我國北京、上海等地也開通了會議電視電話的業務。

日本從1992年度開始研究開發三維圖像傳送技術,並把它用於可視電話及會議電視電話領域。三維圖像傳送技術,作為“21世紀的通信技術”,將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使通信方式躍上一個嶄新的階段。

圖形技術

計算機圖形技術是用計算機生成、顯示、繪製圖形的技術被稱為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中的圖形也是以數據的形式表示的,要把圖形顯示出來或繪製打印,就必須把數據轉換成線條。計算機圖形技術不僅能快速、準確、規範地製作大量的機械圖、建築圖、電路圖和地理圖等,成為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重要內容,而且可以製作運動圖形和三維圖形,使原來繪圖做不到的事得以實現。由於圖形直觀形象,因而也常被作為人機交互方式用於各種應用軟件。現在已經研製出各種規則圖形的圖形庫,從平板式到滾筒式繪圖機,圖形輸入的掃描器、鼠標器和光筆等軟硬件環境,使計算機圖形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天線

天線是收音機、電視機、雷達以及其他無線電設備中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的裝置。凡是利用無線電波傳遞信息的係統,都少不了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