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交換量的日益增大,建立有線和無線綜合利用的通信網已提到了議事日程,當有線信道發生障礙時,信息傳輸就會自動改道,用無線信道接替傳輸。

綜合業務數字網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世界上不同的電信業務是通過不同的業務網來實現的:電話網供打電話的用戶使用;用戶電報網供拍電報的用戶用;傳真網、數據通信網,分別供傳真通信及數據通信用。由於不同的網絡要分別建設、管理和維護,很不經濟,而且各種網的利用率很低,這很難適應快節奏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人們考慮建立一種單一的網絡,利用同一條線路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業務,這種通信網,就是綜合業務數字網,其英文縮寫為ISDN。各種通信終端,無論是電話機、傳真機、個人計算機等,都可用這樣一個綜合各種信息的網來進行信息的交換、傳送。這不僅給用戶帶來了方便,而且使通信係統的效率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促使各種通信手段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用綜合業務數字網進行通信,使用的是數字信號。因此,大量的音頻、視頻信號和數據信息能進行快速傳輸。與模擬信號相比,數字信號便於進行處理及消除噪聲,能有效地提高信號傳輸的質量,提高傳輸的效率。

“自動通信集成網絡”

國外使用較多的“自動通信集成網絡”是比較理想的一種電信網絡。這種網絡由3個相互聯係的部分組成:電話中樞網、無線電話網和控製中心。其主要優點是通信可靠,能保證用戶隨時同任何地點的其他用戶取得聯係;機動性強,當它轉移時通信不會中斷;安裝速度快,建立一個電話中樞僅需半小時;抗毀性強,當一部分通信設備遭受意外摧毀或幹擾時,信息的傳輸就會自動迂回,以保證通信聯絡不間斷。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日益增多,通信已經跨過國門通達全球。為使信息流遍五洲四海,隻要在綜合電話通信網的基礎上利用各種信道(衛星通信、光纖通信、電纜通信等)將各國的一級彙接中心相互間聯絡起來,就能組建起一個全球性通信網絡,偌大的蔚藍色星球都在這個通信巨網覆蓋之下。你隻要擁有一台電話機,通過國際長途直撥電話通信網絡,就能迅速地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客戶通話,打國際電話如同打市內電話那樣方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毗鄰”,這段唐代詩人王勃的絕句,不再是誇張比喻和情感抒發,而是真能做到的事了。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先進發達的全球通信網絡,世界各國人們的友好交往和工作、生活將會有多麼大的不便。

自主導航車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實驗性自主導航車Navlab,雖然外形同一般卡車沒有多大區別,但由於車上裝有黑白或彩色攝像機,有激光測距儀,有超聲傳感器陣列,通過這些傳感器,使它能識別道路,識別路標,躲避障礙,即具有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法國AAS實驗室的自動裝配單元,由兩隻多關節機械手組成,這兩隻手臂雖然隻是兩台工業機器人,但由於其上裝有力(力矩)傳感器和觸覺傳感器,裝配單元的頂部和兩側裝有攝像機,通過這些力覺、觸覺與視覺,它也能感知環境,測量到力或力矩的變化,識別待裝配零部件的形狀、位置等。

自動“尋找對方的電話線”

1896年,撥號電話問世,使自動交換機的作用更有效地發揮出來。有了步進製交換機,原來由話務員根據用戶呼叫接通對方電話的操作就被用戶發出的撥號信號代替了。在步進製交換機中,一種稱為選擇器的大型設備代替了接線員。用戶撥出對方的號碼後,選擇器就會按照這個號碼自動“尋找”對方的電話線,並正確地搭接到對方的電話線路上。後來西門子公司把選擇器改為兩個電磁鐵(稱為西門子式)。

1915年前後,貝爾公司同時開發出旋轉式和升降式兩種步進製交換機。

1919年,瑞典工程師比圖蘭得和帕爾默格林發明縱橫製交換機。1923年,瑞典首先製造出可實際使用的縱橫接線器。1926年,瑞典製造出第一台大容量縱橫製電話交換機。20世紀50~60年代,縱橫製交換機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應用。

專家係統

“智能機器人”專家係統是一個計算機程序係統,但它和傳統的計算機程序不同,是“在複雜領域內求解問題的高性能的程序”。所謂複雜領域,是說領域的知識複雜而龐大,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和判斷性(經驗性)的特點。所謂高性能,是說程序的功能與效率可以同該領域最好的專家相比。這種領域的問題,過去隻有該領域的專家(“人類專家”)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才能解決;而今天人們要把專家的知識和經驗編碼入計算機,使它能模仿專家的推理過程,對問題給出專家水平的解答。因此專家係統可以說是“人工專家”。而且它可以模仿不止一個專家,它可以模仿多個專家協同地求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