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3 / 3)

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後來連頭也不回了。她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的跑街,掃地,洗萊,淘米。快夠一年,她才從四嬸手裏支取了曆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鷹洋,請假到鎮的西頭去。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高興似的對四嬸說,自己已經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了。

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隻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掏米。

知識鏈接 惴惴:恐懼不安的樣子。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祥林嫂怎麼這樣了?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四嬸有時當麵就這樣說,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總如此,全不見有伶俐起來的希望。他們於是想打發她走了,教她回到衛老婆子那裏去。但當我還在魯鎮的時候,不過單是這樣說;看現在的情狀,可見後來終於實行了。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後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隻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作品賞析

《祝福》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它是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正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殘酷的現實不久就讓他失望了。他看到帝製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因此他在作品《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麵貌。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婦女是中國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魯迅就選取了婦女題材,寫作了《祝福》這篇小說。目的也就在於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餘毒。

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

《祝福》它以一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勞動婦女為主角,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

而文中作者對祥林嫂眼神的刻畫,也生動體現了祥林嫂性格的發展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她內心世界的深刻變化,從而印記著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當祥林嫂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她是一個寡婦,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隻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

“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體現的是她吃苦耐勞的品質,展現的是她良好的身體狀態。“兩頰還是紅的”“順著眼”的新寡,雖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輕,盡管有初當傭工的膽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這時的祥林嫂是從嚴厲的婆家逃出來的,在當時封建社會當中,無疑這隻是她恐怖命運悲劇的開始。

可沒料到,婆婆索她被賣再嫁,後來第二次喪夫,又沒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魯鎮幫工。此時的祥林嫂“她仍然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隻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從這裏可以看到,此時的她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很明顯是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難得的抗爭後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起點上。

盡管她還是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也還是“順著眼”,但“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的刻畫,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嗎?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嗎?從她“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光”裏,我們不難看出,這時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進一步發展著。

後來當祥林嫂捐了門檻回來,“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這下我可以和別人一樣平起平坐了,也能夠好好的辦“祝福”了,這生動的表現她自以為贖了罪孽後的歡快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

於是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的日子當然也就為期不遠了。於是當“我”在河邊遇見祥林嫂時,她已經不在魯四老爺家做傭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時隻見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無疑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顯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

但後來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精采的眼睛突然發光了”。而這“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魂靈的懷疑而萌發的一絲希望,她希望死後能免除更大的苦痛與恐怖,這就從骨子裏體現了封建禮教觀念給她帶來的傷害,不但考慮現世,還要考慮來世,這樣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劇意味就更強烈了。

從而讓人們感歎:這是多麼可憐的人,又是多麼值得可歎呀!寄寓了人們帶給她的無限同情與傷感。因此,這裏的“畫眼睛”,更能給讀者一種心靈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個勤勞、質樸的農村婦女。與中國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一樣,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層次上。但是這樣可憐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會所拒絕。如同魯迅所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

祥林嫂年輕喪夫,不幸從此開始。她在家裏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淩,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樣被婆婆賣掉,於是逃了出來。她被介紹至鄉紳魯四老爺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錢不多,她反而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滿足,她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權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為夫家的奴隸。夫家要賣掉祥林嫂,給小叔子準備結婚的錢。這在現在是違法和不可思議的事,在封建社會中,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夫家公然把她綁架走了。

祥林嫂被賣給了賀老六。她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上隻是嚎,罵","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然後她又"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最後被男人用強力成婚。祥林嫂為什麼這麼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戀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為抗議夫家賣掉她,更不是賀老六的問題。對於被封建思想禁錮的婦女來說,再嫁是最恥辱的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祥林嫂為了自己所謂的"貞節"盡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後,相反又過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現實生活的滿足使她暫時拋開了精神上的負擔。“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運”。

兩年之後,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雖然不幸,但是還有兒子,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三綱五常”的規矩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不幸的是兒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沒有了依靠,沒有了立足之地,隻好又流浪到魯鎮來。

祥林嫂又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她現在是"不潔"之人了,嫁了兩個男人,"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不僅對封建理學深有研究的魯四老爺認為她是"謬種",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對她倍加歧視。祥林嫂背負著這樣的精神壓力,疑神疑鬼,恐懼無比。在捐了贖罪的門檻後,還是不能洗脫自己的"滔天大罪",祥林嫂精神崩潰了,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化。他向"我"大罵康有為,康有為主張變法,但是他維護帝製。而當時已經是共和時代了,可見魯四老爺還停留在什麼時代。他開始對祥林嫂,隻是"討厭她是一個寡婦",感到不吉利罷了,還能容忍。後來祥林嫂再嫁回來,女人再嫁,這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汙了祖先。正因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了。即使祥林嫂被掃地出門,窮困而死,他也要罵一聲"謬種"。

柳媽

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與人為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像對待其他生命那樣有同情心。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為然,認為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對動物"不殺生",卻主張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嗎然後又把和祥林嫂的談話傳播出去,供大家談笑。也算是無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員吧。柳媽還一臉"詭秘"拿地獄來嚇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來",也許像那些"老女人"一樣,心裏很滿足吧。

"我"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為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他問三個問題時,他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隻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裏"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

魯四嬸

魯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躕",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過去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隻是把祥林嫂當成一件工具罷了,沒有把她當人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