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

這裏收錄的文章是我從事詩歌研究十餘年來微不足道的學術收獲,雖然算不上什麼高論,但作為學術征程上的一點個人心得,我自己還是較為看重的,本著敝帚自珍之因,我把它們收聚在一起,結集出版,也給自己十餘年的學術研究來一次小結。

我從事詩學研究的起步階段,應該追溯到1998年我考入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攻讀中國現代詩學研究生時。不過,平心而論,我一直把西南師範大學碩士三年和四川大學博士三年的學業修煉之期看作學術的摸索階段,真正找到一點學術門徑,應該是在博士畢業之後。

從2003年進入湛江師範學院(現為嶺南師範學院)到今天,我在這裏戰鬥了近12載春秋。在此期間,迫於職稱晉升的壓力,更多是來自詩歌研究的興趣,我撰寫了大量的詩歌批評和詩學研究的論文,陸續在一些學術期刊和文學雜誌上發表。這些論文涉及詩歌基本理論、詩歌研究方法、新詩史重評、當代詩歌現象闡釋等,其中有關新詩文本細讀與網絡詩歌的若幹論文,在學界引起了一定反響,這是令我欣慰的。由於這些文章散落於各個刊物之中,自我查閱不甚方便,讀者閱讀更是隻見東鱗西爪,無法構成整體上的印象,我便把這些論文集結在一起,依照觀照對象和研究方式的差異分編為幾冊。其中學術論著為《詩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文學研究的比較視野》,詩歌批評文集為《探秘的詩學》《藍色的旋律——湛江當代詩歌評點》。上述幾本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同時推出。另有《詩想的蹤跡》《靈魂的維度》幾本批評文集,則交由別的出版社印行。

除了《文學研究的比較視野》外,其他諸著均是以中國新詩為研究對象的。我一直認為,詩歌批評和研究,其實是很艱難的一項工作,而且常常會吃虧不討好。一方麵,詩歌是一種最為精短的文體形式,要對這樣短小的文字加以研究和闡釋,從寥寥幾行中挖掘出可以深發的內容,這並不是方便輕鬆之事;另一方麵,詩歌是一種以含蓄蘊藉為審美追求的藝術樣式,其文本的多義性和朦朧性,決定了幾乎所有的詩歌闡釋都是一種“誤讀”,這種“誤讀”能在多大程度上與詩人和詩歌閱讀者達成共識,為人們所認可,是令人頗生疑竇的事情。然而,既然選擇了詩歌這種文體作為自己學術介入的路徑,我就隻能硬著頭皮一往無前,沒有絲毫退卻的餘地,這或許是所有學術從業者無可擺脫的宿命吧。

在某次學術會議期間,與詩評家沈奇聊天,他告訴我,學術著述其實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論著式寫作,體係龐大而局部尚粗;另一種是論文式寫作,格局細小但表述精致。二者各具特色,並無短長之分。他的概述是有道理的。我想我可能屬於後者。

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的杜小陸社長和各位編輯,因為你們的辛勤勞動,我這些文字才可以著作的形式重新出現在人們麵前。這是一次重生,也是一次告別。我將把它們小心珍藏好,然後重新上路,去開始新的學術征程。

張德明

於南方詩歌研究中心

2015年9月20日

Tip:收藏+分享藍色的旋律,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