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青春的困惑有幾多(5)(3 / 3)

2.家庭情感因素。“追星族”的形成還與我們這一時代家庭的“特定的結構”有關。獨生子女政策使少男少女們生活在“一個人的家庭”環境之中,家長們都在忙於自己的事業和工作之中,對孩子來說,盡管物質生活很富裕,然而缺乏的卻是家庭的溫暖,因此在感情上顯得較單薄、任性、孤獨和“以自我為中心”。如果自己的學習生活“不太如意”,學校教育又缺乏吸引力,那麼,各種各樣“星”的出現正好可以起到“填補”少男少女們“感情空白”的作用。

3.青少年身心特點。在青少年時期,偶像的崇拜多少帶有幾分盲從和狂熱,這是在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因為青少年此時還沒有完全形成個人的主見,很容易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但偶像崇拜的經曆應該最終使人學會自立,而不是日夜沉迷於某些“追星族”的夢幻中,蹉跎歲月,荒廢青春。

當然,盡管學習、模仿是成長的必要過程之一,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有偶像崇拜的現象。而且,每個人對偶像崇拜采用的表達方式會有不同,崇拜的程度也會各有差異。

那麼,對現代歌星、舞星和影星、球星們迷戀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

(1)將使少男少女們為“追星”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2)將使大量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一個非現實的世界之中:因為有不少“星星們”所唱的內容實際上是讓人無所適從的、毫無生活誌向、鼓起人們奮發向上的東西。如果少男少女們按照這個方向去發展、去實踐,那麼,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目前我們的一些老師、家長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對大量“追星迷”的出現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3)有不少少男少女們對“星星”的“追”或“迷”並不是很深刻的。有的僅僅是迷上“星星”的臉蛋,有的僅僅是迷上“星星們”外表的所謂瀟灑,而且經常以這樣的標準去交友,甚至“指導”自己的未來,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設計一種看不見的“陷阱”。

(4)有的少男少女們見一個港台的“星”,就喜歡一個,就迷上一個,就去追一個,自己究竟為什麼這樣做?卻一點都不知道。聽任讓這樣不負責的態度去發展自己,從而形成了一種愛好浮誇、不切實際的人格特點。

(5)有的少男少女為了“追星”,居然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常識和做人的基本準則。有的發燒青少年寧肯不去探望“生了病的、住了醫院的爸”,卻要去看並無養育之恩的“港星”,自己的良心何在?而我們的少男少女們甚至還在大庭廣眾之中說得出這種話,荒唐否?對港星“迷”到了如此連起碼的孝都不顧的程度,還能談得上將來如何做人嗎?

麵對沉迷於追星的青少年,老師、家長該如何處理才會有好的效果呢?

1.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首先要將之看作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切忌激烈的態度和言辭,否則隻會讓孩子更反感和敵對。有位同學在談起她追星一族經曆的時候說:“其實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隻是對這個歌星比較欣賞,有空的時候就聽一聽他的歌,感覺比較輕鬆。但我媽媽不知為什麼很反感,隻要我一聽他的歌,她就擔心我學壞了,或者要影響學習成績了等等,就是不讓我聽。我一開始還和她講道理,後來索性不理她,一個人躲起來偷偷聽,還和同學交流信息,其中要獲得一點這個歌星的消息,就如獲至寶。有時為了第二天能把磁帶還掉,整夜不睡覺地聽,一點不覺得累。”家長的好心並沒有獲得好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這是家長始料不及的。

2.因勢利導。偶像的崇拜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接受其價值內化的過程。孩子喜歡某個偶像人物,可以日夜去讀他的書,聽他的歌,談他的球,看他的電影。所以說,偶像崇拜既是一個事實,又是一種動力。對孩子崇拜的偶像,家長要幫助他們認清:這些公眾人物常常是經過設計包裝後,才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因此我們往往不易看到其真實的麵目;要幫助孩子理智地為自己設計一套對偶像的崇拜標準,把值得模仿的部分加以保存,不值得模仿的部分予以剔除,而不要盲目地崇拜。說到底,人既要相信別人,更要相信自己。

每個人心中的偶像也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改變,也會隨著時間的消失而消失。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為何而崇拜,偶像的價值在哪裏,自己的價值又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