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概述
播音發聲的氣息狀態決定了聲音的優劣。用生理學來解釋這種發聲呼吸的機理,是這樣一個過程:發聲前,先輕輕收縮小腹肌肉(包括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的下部),由於這種收縮給腹腔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通過內髒器官傳導到橫膈肌。這種壓力又通過橫膈作用於胸腔內的呼吸器官(肺、支氣管等),膈由於有下腹肌收縮所產生的腹壓及腹腔內髒器官的緩衝作用,可以維持一定的張力,同時感到下胸兩肋處於一種支持的狀態,這種擴張支持的狀態一直需要保持到發聲結束。呼吸器官在獲得腹壓及緩衝作用之後,不僅使呼吸、振動、共鳴、吐字等器官肌肉的能量消耗減少,同時也使聲帶、喉、咽、口腔肌肉與腹部肌肉的靈活運用提供了方便條件。掌握這種呼吸法以後,就能做到氣息穩健、自如,並且容易控製。實踐證明,這種發聲呼吸法是比較科學的方法,既有助於提高聲音的表現能力,也可以保障嗓音的健康和持久。
由於播音語言發聲沒有歌唱發聲變化的幅度那樣大,所以盡管它們都采用這種胸腹聯合呼吸法,但控製的強度有所不同。播音發聲的突出特點是:穩勁、持久、自如。我們在生活中的呼吸量一般約為500毫升,言語時增至1000~1500毫升,而歌唱時可達1500~2400毫升不等。顯然播音時空氣吸入量比唱歌要少,一般吸入五、六成,最多到七、八成,就可以滿足需要了。而不是像聲樂那樣充滿胸腔的上下、前後、左右,因而小腹也不像歌唱那樣緊張;特別不能像唱高音、強音那樣緊縮小腹的方法,給人以“氣竭”的感覺。播音發聲應該始終有一種“拉住”的感覺。這種“拉住”的感覺主要就是對橫膈肌向下的作用力(控製力)。如果對播音的這個呼吸發聲特點注意不夠,錯誤地認為吸氣量越大越好,就會增加控製的難度,而且容易造成氣息和聲音的僵化,影響語言的流暢和表達的自如。假如有意識地運用向外送氣的呼吸方式,則使氣息狀態更加難以持久,發聲會感到很吃力。過強的氣流衝擊話筒也會出現“氣聲、雜音”等,影響聲音的圓潤度。
生理學表明,運用相互對抗、相互製約的力量,才能對肌體的某部分進行調節、控製。在氣息控製中,就是指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的彼此對抗;外部則表現為兩肋和小腹的拮抗力量。由於對呼吸起重要作用的橫膈肌不能隨意控製,而腹肌則相反,所以通過控製腹肌來調整膈肌力量是這種呼吸方式的重點,有人稱之為“氣息支點”。歸納起來,胸腹聯合呼吸總的感覺就是:隨著吸入氣流,兩肋下端擴張,腰帶漸緊,小腹隨之收縮;呼氣時,保持腹肌的收縮感,以控製膈肌和肋肌,隨著氣流的緩緩呼出,小腹逐漸放鬆,但仍應保持適度收住的感覺,而膈肌和肋肌在這種控製下逐漸恢複自然狀態。
訓練
藝術語言的氣息狀態與生活中的呼吸狀態有很大的不同,必須學會胸腹聯合的呼吸方法,才能擴大肺活量,提高控製能力,達到美化聲音的效果。應循序漸進地按照以下方法進行必要的呼吸訓練。
(一)呼吸肌的鍛煉
1.腹肌的鍛煉,可以運用體操訓練法和發聲訓練法兩種方法
體操訓練包括“仰臥起坐”、“單雙杠舉腿”、“坐椅子前沿舉腿”等一些規定動作的練習和日常生活中“提臀拎腹”等良好體態習慣的培養。
(1)平躺,在腹部放置一摞書,先做慢吸慢呼動作,使腹部緩緩起伏,反複幾遍。之後,做快吸慢呼動作,快吸時腹肌迅速向“丹田”位置收縮,而且不能讓書本傾倒,慢呼時自然輕鬆地帶出平穩的“yu”音。由此可以體會和提高腹肌在保持呼吸穩勁狀態中的作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