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篇(上)(1)(3 / 3)

有一次,魯班來到一個國都,雄偉的建築把他吸引住了。忽然,一群劊子手押著一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向法場走去。隊伍後麵不遠處,一位滿臉淚痕的中年人踉踉蹌蹌地跟著走。有人告訴魯班,那老年人是位掌墨師傅,中年人是他的侄子。

原來國君要在宮城四角造角樓,每座角樓非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多難造的角樓啊!

先後找了七位掌墨師,都造不好,全給處死了。那中年人是第八位。魯班很同情不幸的同行,暗中跟著中年人來到郊外。

那人低聲哭泣著,解下腰帶掛在一棵大樹上,打算自盡。魯班見狀急忙上前,把腰帶拿在手裏,勸解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是個難題!不過,還有十天時間,用心琢磨也許會有辦法。”中年人想想也有道理,決心再努力一次。

魯班拿著腰帶離開後,不斷思考著這難造的角樓。他跑遍京城,凡能作參考的建築物都去仔細看過了。魯班看著一個小販挑著一擔蟈蟈沿街叫賣,他像得到了什麼啟發,心裏一動,蹲下來細心看起精巧的蟈蟈籠。幾天後魯班來到草棚邊,把自己紮的蟈蟈籠送給一位小徒弟,又拿出腰帶對小徒弟說:“這是你家師傅的,你去交給他。並讓他一定數數這籠上的高粱稈。”小徒弟捧著東西蹦蹦跳跳地回到工棚去了。

十天期限快到了。掌墨師傅一籌莫展。見到自己的腰帶,他吃了一驚,像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一位老爺爺讓你數一數這蟈蟈籠。”徒弟對他說。師傅沒精打采地數起來:“一二……啊!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掌墨師傅驚喜地跳起來。

天下竟有這樣的巧手!莫非魯班師傅?師徒倆趕緊出來尋找,可魯班早不知去向了。第二天,掌墨師傅帶領工匠們按照蟈蟈籠的式樣信心百倍地趕造起角樓來。角樓雄偉綺麗,國君也挑不出毛病來。

●主張兼愛的思想家墨子

墨子,名書翟,魯國人。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家境漸趨貧寒的墨子的父親日益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下層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很小就教育墨子要關心熱愛勞動人民,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勤儉節約,不要鋪張浪費。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墨子因為白天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了一天,肚子早就餓得咕咕直叫。於是,他給自己碗裏盛了很多的米飯,挾了許多的菜。但剛吃幾口,他忽然覺得今天的飯菜很不合自己的胃口,就用手拿著筷子,遲遲不肯下著。不一會兒,他推脫自己已經吃飽,悄悄把碗放在桌上。

很快墨子的這一心思就被父親發現了。於是教訓他說:“飯菜做的再難吃,也是地裏的農民頂著炎炎烈日,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即使這樣,每年也還有許多的貧苦人家揭不開鍋呢,你不也經常同情路上的那些忍饑挨餓的乞丐嗎?你應該從小就要學會儉樸,不挑衣,不挑食,要時刻要求自己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要知道你節省下來的每一碗飯,都有可能會救活一個掙紮在饑餓邊緣的孩子呀。”

父親的話給墨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此再也不挑衣,不挑食了。他時刻以父親的話為誡,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生活節儉,愛惜勞動人民。這成為他後來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一件事,也令幼年時的墨子記憶猶新。有一次墨子和自己的老師一起去一家染布坊參觀布匹是怎樣染成的。本來雪白雪白的絲絹,放進染色缸中,不一會兒就隨著染料的顏色而分別變成了黑的、黃的、紅的、綠的……這一“奇觀”把墨子給驚呆了。他聚精會神地盯著工匠們把布拿進又拿出,很感興趣。老師注意到墨子的這一變化,不失時機地對他說:“豈止是絲會隨著染料的顏色來變化,人也一樣會隨著染料的顏色而變化。隻不過對於人來說,周圍環境就像是一個大的染缸,它裏麵的各種是是非非就好比是染料,稍微不留神,就有可能將自己身陷泥淖之中,不可自拔。唯一不同的是絲絹的命運由人來操縱,自己不能選擇,而人的生活卻是由自己來選擇的。”

墨子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了。有一次,他問自己的老師:“先生,您怎麼知道那麼多做人的道理呀?”

“從書上看的呀,那裏麵記載了許多前人所經曆過的故事,並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老師對麵露佩服之情的墨子和顏悅色地說道。

從此,墨子愈發用功讀書了,小小年紀就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春秋列國中的人物故事,像伊尹、勾踐就是他學習的榜樣。墨子貪婪地從書中汲取著豐富的營養,再加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終於使他成為一名學術淵博,思想深刻的人。有一次,一個弟子問墨子:“先生,現在您認為天下危害最大的是什麼?”

“國家之間互相攻打,家人之間互相猜忌,人與人之間互相殘害。這就是當今天下最大的危害呀!”墨子心痛地說。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