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瘧疾病、痹病、痿病、厥病及“五髒六腑”疾病傳變(1)(1 / 2)

陰陽與瘧疾病

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所謂瘧疾病,可作這樣的解釋:

自古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患瘧疾病者,一般都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通過蚊子叮咬而被傳染上的。

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較少見)。

瘧疾病其特征是比較突出的:凡是患瘧疾病的人,當瘧疾發作時,人會突然發生寒戰,或俗稱的“打冷戰”;緊接著,人就會發生高熱即俗稱的“高燒”,約數小時後,汗出退熱。

隨著各種瘧原蟲在人體內生長繁殖特有的周期性,人的反映或曰表現為:間日瘧每兩月發作一次;三日瘧每三月發作一次;而惡性發作,則往往不規則;不僅如此,惡性發作還會引起凶險的腦型瘧等。

如果較長期多次發作後,就會使人出現貧血和“五髒”中的脾腫大。

瘧疾的治療,可用氯喹啉、奎寧、阿的平、伯氨喹咻、磺胺藥和中藥等。

預防措施,可采取滅蚊、防蚊、根治傳染源;預防性的服藥如乙胺嘧啶等。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對疾病中的瘧疾病,可做這樣的解釋:瘧疾這種疾病,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寒熱往來,其發作有定型定期。其發熱自汗的,名曰為“風瘧”;其熱煩渴的,名曰為“暑瘧”;其胸悶泛惡、身重肢酸的,名曰為“濕瘧”;先寒後熱、寒重熱輕的,名曰為“寒瘧”;先熱後寒、熱重寒輕的,名曰為“溫瘧”;隻熱不寒的,名曰為“癉瘧”;隻寒不熱的,名曰為“牝瘧”;眩暈、嘔逆、痰盛昏迷的,名曰為“痰瘧”;感受山風瘴氣發作的,名曰為“瘴瘧”;瘧久體虛的,名曰為“虛瘧”;久瘧脅腹有瘢塊者,名曰為“瘧母”;其兩月一發作的,名曰為“間日瘧”;三月一發作的,名曰為“三日瘧”,又別稱之為“三陰瘧”。

一、瘧疾病及其反映與表現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瘧疾病患者,一般說來,瘧疾病在開始發作的時候其反映或表現為,先起於毫毛,使汗毛直立,然後伸展四肢,哈欠乃作,惡寒戰栗,兩頷鼓動,腰和脊背等處俱痛,一直到寒冷過去,使人全身內外發熱,頭痛似破裂,口渴欲飲冷水。

上麵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瘧論篇第三十五”。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夫痃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領,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二、瘧疾病的基本情形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瘧疾病的基本情形,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瘧疾病,有的是隔一天發作一次,這是怎麼回事呢?簡要說來,就是因為邪氣居留之處較深,向內迫及陰分,陽氣獨發於外,陰邪留於內,陰與陽爭不能即出,所以隔一日發作一次。

但是,瘧疾病發作時間,有的是逐日推遲,有的是逐日提前,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原因就是因為邪氣從風府侵人人體,循著脊骨逐日向下,人體的衛氣每日向下移行一節,所發作的時間就一天比一天晚;屬於這種情況,則多是邪氣先侵犯於脊內,轉注於伏膂之脈,邪氣循伏膂之脈上行,至九日上出於兩盆缺盆的中間,所以由於邪氣逐日升高,因此發作的時間亦就一天比一天早。

至於隔日發作一次的,則是由於邪氣迫於近“五髒”,橫於募原,它所走的道路較遠,邪氣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氣並行,因此亦就不能與衛氣同時外出,所以就隔一天發作一次。

這裏說的“募原”,需要說明一下:唐代醫學家王冰注釋雲:“謂隔募之原係”。《素問識》裏作了這樣的解釋:“膜本取義於帷幕之幕,膜間薄皮,遮隔濁氣者,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作膜。”

總之,以上所說的瘧疾病的基本情形,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瘧論篇第三十五”。其原文為: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髒”,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