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殺是令人痛心的錯誤選擇
2003年8月4日,報紙上的一則報道牽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南小張村的17歲女孩郭琪因為家境貧寒而被迫輟學,跳井輕生,被困井下20個小時,才終於獲救。
類似這樣的中小學生輕生事件,每年都有好多起,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郭琪是幸運的,她不僅被從死亡的道路上救了回來,而且還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重新獲得了上學的權利,到省級重點中學西安一中宏誌班就讀。
但還有的輕生同學,卻由於救助不及時,丟掉了性命,年年輕輕就魂歸鬼門關,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情啊!
分析這些同學輕生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有的父母不和,缺乏親人的關心和愛護;有的學習成績太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父母的責罵;有的一時糊塗,做了錯事,感到沒臉見人……
不管是何種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在挫折和失敗的打擊麵前,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這固然與周圍人們施加的種種壓力有關,但這些同學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卻是更主要的原因。
任何人的生活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打擊、受到別人的批評和指責,都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因此而悲觀失望。如果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年輕的生命就有可能被壓垮。
自殺是一種懦弱的逃避,心靈的世界一片灰暗,隻覺得四周被厚厚的牆壁所包圍,再也看不到一點出路。在這種情況下,男孩就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死了,就輕鬆了”,“除了死之外,還會有什麼出路呢”,於是在無法突破的心理支配下,男孩就會走上輕生的道路。
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偏見,它使男孩看不到在自己周圍還存在著其他生路,更令人痛心的是,還使男孩放棄了尋找生路、重新開始的種種嚐試,於是一朵剛剛開放的生命之花就這樣凋零了。
自殺其實就是一種心病,是在心理障礙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對自己極不負責的錯誤行為,男孩們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振作起來,使自己的目光超越眼前的痛苦,去努力追尋人生的歡樂。
要想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就必須對生活中的災難、痛苦、挫折、失敗、打擊有清醒的認識,並做好心理準備,鼓起勇氣,堅決戰勝它們。
在這方麵有許多榜樣值得我們學習,保爾·柯察金、張海迪等英雄人物身殘誌堅、奮鬥不息的精神,會成為我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動力。
如果一時有一些事情想不開,也不要憋在心裏,主動找朋友、父母、老師傾訴一番,許多日子的不暢快就會煙消雲散,而且還能獲得他們真誠的幫助。
同學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嚴峻環境中,都要始終堅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咬咬牙堅持一下,當前的處境是會完全改觀的。
自殺的危機介入
“危機”在這裏特指自殺行動。危機介入則指在個體計劃、準備甚至是實施自殺行動的過程中,對可能的或正在進行的自殺行為進行幹預,從而達到挽救生命的目的。2000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的一份資料顯示,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還在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星辰在線2003年9月8日公布的有關數字也同樣顯示:根據中國首次開展的大規模自殺調查,中國每年有約200萬人自殺未遂,28.7萬人死於自殺,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在15~34歲人群中,自殺位列第一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