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竊聽裝置的越來越先進,竊聽活動也越來越肆無忌憚,這已成為許多高科技企業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情。美國石油公司是許多經濟間諜的主要目標。凱文·默裏是一位從事偵察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他每天的任務就是負責清理電話,以確認在公司內部是否裝有竊聽器。這項工作耗神費力,稍有不慎,公司就有可能功虧一簣。但是他現在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工作萬無一失了,因為現在的竊聽活動已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由此告誡:“要設想所有房間都安裝了電子監視設備,一切談話都會受到竊聽”。
有竊聽就自然有反竊聽。目前一種可用於民間的反竊聽係統已經被開發出來。這種反竊聽係統的原理同竊聽器一樣,它可以收集到房間裏的雜音,並且對空中的無線電波進行掃描,查找是否含有相同聲音模式的無線電信號。如果發現的話,就表明房間的某個角落一定隱藏著竊聽器。這種反竊聽係統還能準確地找到停止發射、處於休眠狀態的竊聽器。但這是否就能躲避無處不在的竊聽,許多企業仍然信心不足。
電腦業諜影憧憧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矽穀,也是高科技的代名詞,它集中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電子工業和半導體工業的最大最先進的企業,是美國保密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電子工業基地。但是,樹大招風,這裏也是一個十足的“諜穀”,是外國經濟間諜雲集之所。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大約有2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情報人員徘徊在矽穀周圍,他們在尋找各種機會,以獵取這裏的計算機技術情報。據稱,這裏每年約有價值2000多萬美元的半導體芯片被盜,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則無法統計。因此,這裏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間諜與反間諜之戰。
日本公司在美國共部署了約3500名電腦間諜,他們大都是計算機軟件專家,每年的活動經費達上億美元。日本各大電腦公司在矽穀附近都設有辦事處,這些以貿易為名的辦事處可以說是進行情報活動的“窩”。他們還在矽穀附近設立監聽站,搜集美國軟件技術情報。
俄羅斯也是美國電腦界重點防範的國家之一。在世界微機市場上,俄羅斯所占份額還不到0.7%,俄情報部門大量向外派遣經濟間諜,以獲取最新技術情報,而有關計算機方麵的科技情報則被俄情報部門列為頭等獲取目標。
以色列,這個每年都要接受美國數十億美元援助的美國盟友,每年也要從美國撈取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計算機技術情報。
1994年,美國得克薩斯儀器公司(TI)與法國布爾計算機公司打了一場專利官司。布爾控告TI非法製造布爾公司研製的並已取得專利的電腦軟件。但TI反稱,這種電腦軟件是他們發明的,布爾隻是經由在TI臥底的經濟間諜及法國情報機構,才輾轉獲取這種軟件的,由此引出一樁法國間諜案。據美國法院調查,1969年,法國人多雷在巴黎取得電機學位後赴美深造,後陸續獲取企業管理碩士及航空工程博士學位,並於1976年受聘為TI設在法國總部的產品部經理,1989年晉升為行銷主管。就在這時,美國有好幾家電腦公司發生了高度機密文件失竊案。經聯邦調查局(FBI)調查發現,有數家美國電腦公司內部埋伏有提供科技秘密給法國情報機構的經濟間諜,TI是其中一家。根據FBI提供的證據,TI向法院控告了多雷。在法院的檔案裏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潛伏在TI的法國間諜(多雷),已從TI泄露可用技術情報給布爾……長達13年。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托複興軟件公司由於經濟間諜的一再侵擾,使得這個本來前景看好的公司不得不宣布破產。
複興軟件公司第一次出現危機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公司內部潛伏著一個叫馬克·哥得伯格的法國間諜,他自稱法國公民願意在美國高科技公司工作,就能免於服兵役,於是應聘到複興公司工作。然而,他真正的目標是該公司專利計算機的源代碼。幾個月後,他如願以償,於是要求回國。在舊金山國際機場的候機室裏,聯邦調查局逮捕了他,罪名是他企圖盜竊這家公司的源代碼技術。
幾年後,複興公司又遇到了來自法國方麵更大的麻煩。在創業初期,複興公司曾接受過丹尼爾和哈拉裏兩兄弟提供的資金,作為回報,兩兄弟進入了公司的五人董事會。不久,他們又把一名叫讓·薩法的法國人安插進董事會。複興公司前經理巴克霍達說:“他們簡直把公司變成了一家法國公司。”1995年,在丹尼爾兄弟的授意下,薩法準備把複興公司計算機關鍵的技術資料送往法國,被聯邦調查局發現,從他的行李包裏取出了複興公司的機密技術資料。接連的泄密事件,使複興公司一蹶不振,1995年秋天,複興公司被一家美國國營電腦公司吞並。
1978年和1979年矽穀中熱門產品之一是英特爾公司製造的2732和2732-6型集成電路芯片,該芯片上集成了32000門電路,具有可擦式程序,被廣泛用於通信、空間研究、精密機器製造、醫療器械、個人電腦等領域,具有數百種用途。盡管價格較高,每片100美元,仍無法應付潮水般湧來的訂貨單,公司隻好實行定額分配。像德國西門子這樣規模的跨國公司,每月分配定額也不到2000塊,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這時,與西門子公司有長期合作關係的另一家德國公司E.B.V很快從黑色市場上找到了貨,答應每月供應1萬塊,價錢隻有英特爾公司一半多一點。英特爾公司在歐洲的總部奉命派間諜查清真相,最後導致E.B.V公司經理艾查·威廉被捕。他原是英特爾公司的工程師,負責質量檢查。他利用工作之便,將芯片裝在衣服夾層中偷出,威廉供認總共從英特爾公司偷出10萬多塊電路片。此案後來一直牽扯到КΓБ,導致3名КΓБ間諜在美國被捕並受審。
商業秘密的竊取,並不見得比軍事秘密與政治秘密來得容易,同樣也是驚心動魄、曲折離奇。80年代,美國LIB公司正發明一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的多功能家用電腦,其老對手日本一家著名的家用電腦公司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意識到了嚴重的挑戰,他們向LIB派遣了大量的經濟間諜,試圖打入LIB內部,竊取他們的技術秘密,但效果不佳,於是決定采取迂回戰術。
他們雇傭了一名叫歐文·施密特的間諜,令他去竊取LIB公司新開發的電腦的技術資料,報酬是500萬美元。施密特通過情報網得知LIB的技術資料為公司負責人尤裏一人所掌握,於是潛入尤裏家中進行秘密搜索,結果一無所獲。為探知技術情報之所在,施密特決定從尤裏夫人下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裏,他結識了尤裏夫人。幾次接觸後,他贈送給她一對勞力士牌鴛鴦表。尤裏夫人得到這樣貴重的禮物,自然喜不勝收,於是和丈夫雙雙佩戴起來。沒想到,在那塊男表裏,施密特已經裝上了竊聽器。自此,尤裏的一切談話盡為施密特所知。幾天後,施密特竊聽到尤裏將要攜帶日本人所要的技術資料,從郊外的科研基地前往公司總部,向董事會作新開發項目的專題彙報。施密特感到時機已到,於是馬上飛車趕到尤裏前往總部必經的一個偏僻路進行攔截。當尤裏汽車趕到時,埋伏在路旁的施密特端起裝有消音器的狙擊步槍將汽車輪胎射穿。當尤裏及其隨同人員下車檢修時,施密特又用麻醉槍將他們擊倒。隨後,從車中飛快地取出裝有機密技術資料的公文包,開車逃之夭夭了。
不久,LIB公司宣布停止原生產計劃,改為上馬另外一種新產品。一家公司被迫臨時改變生產計劃,其損失之慘重可想而知。
銀行間諜神出鬼沒
銀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秘密是商業秘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如有關儲蓄利率的調整方案或外彙利率的調整方案,一旦被竊就會引起金融市場混亂,進而引發人心浮動和社會動蕩。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工商間諜紛紛將其活動的觸角伸進充滿金融秘密的銀行業,點燃了銀行諜報戰的狼煙。
目前,銀行諜報戰既有發生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也有發生在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既有本國銀行業的“同室操戈”,又有多國銀行間的“赤壁鏖戰”。
當前,幾乎所有銀行都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業務活動,一旦程序暴露,就會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銀行間諜們經常運用“黑客”的手法在計算機程序上做文章。1998年元月,日本櫻花銀行發言人透露說,電腦罪犯竊取了該銀行電腦信息庫的機密,內容包括儲戶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在該銀行1500萬儲戶中,已有2萬人的數據被竊走,並已確認至少有37名儲戶的資料被泄露給東京一家機構。該發言人認為,作案者極有可能利用櫻花銀行的附屬機構櫻花信息係統公司更換電腦軟件的機會做了手腳,竊取了上述銀行的秘密信息。
事實上,搜集銀行情報並非銀行專家的專利,一些國家的間諜機構也對銀行金融秘密情有獨鍾,千方百計地四處搜集。CIA就是這樣一個酷愛玩銀行牌的行家裏手。它的手法,一是大力搜集與銀行有關的金融形勢的情報,以便為美國的經濟利益服務。CIA曾以“華盛頓經濟預測協會”為主要依托,收集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情報,再提供給美國政府作為決策依據。如該協會下設的專門彙率服務處整理出一整套的情報資料,提供給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即中央銀行),作為該委員會決策時的參考依據。二是與外國的銀行家保持密切的交往,通過他們獲取有價值的情報。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菲律賓銀行家利柯·佐貝爾是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支持者和資助者,也是馬科斯的好朋友,倆人經常會麵,他對馬科斯的性格以及菲政府的內幕都了如指掌。因此,佐貝爾的情報價值是不言而喻的。CIA花大力氣培養與佐貝爾的關係,與他保持密切的聯係。功夫不負有心人,CIA通過他成功地掌握了馬科斯集團的動態。美國情報人員還利用佐貝爾的銀行在西歐設有分行的有利條件,密切注視菲律賓和西歐金融界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