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周恩來信守誓言(1 / 2)

周恩來一生以革命事業為己任,從小就樹立起強國富民的思想,和甘做“人民公仆”的遠大誌向,堅持品德修養和鍛煉,奉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準則,致誠守信,“言行一致”。他不但希望別人這樣做,自己身體力行,直到生命結束也高風峻節,保持著這種寶貴品質。

周恩來九歲那年,母親病逝、家道貧困,不得不隨伯父在奉天(沈陽)、天津等地求學。12歲那年,他入了奉天關東模範學校讀書,當時的國蔽民凋的情景激發了他愛國熱忱。一次,校長與他談話,問他學習目的,他堅定明確地回答:“我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在《學校紀念日感言》中說:要成為“國家人才”,就要“重實際”,“除囂張浮躁”的風氣,不能“淺嚐輒止”。主張實實在在,誌向專一。15歲那年,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很有名的天津南開中學。

在南開讀書時,開始就給自己訂了一個“五不虛度”的規定,即“讀書不虛度、學業不虛度、習師不虛度、交友不虛度,光陰不虛度。”自那以後,說到做到,絕不食言。晚上同學們都入睡了,唯獨他住的西齋35號宿舍的燈還亮著。他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與同學共同組織了《敬業樂群》會,先是擔任智育部長,後任副會長、會長,親自主辦了《敬業》校刊,一麵親自撰稿,一麵輔導低年級會員。在他的努力下,會員們進步很快,《敬業》也成為校刊中的佼佼者。在廣泛地社會交際中,誠實守信的思想在他心中又得到進一步升華。一次,全校作文比賽,班級推他為代表參加,他做的題目是《誠能動物論》。文章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守誠信,棄偽詐,“以一人手欲掩天下睹,以詐為利,以偽為真,卒至自覆自敗。”這篇文章獲得第一名。

他在南開學習4年,因為他一貫精誌篤學,敦修品行,團結同學,而深受同學和老師愛戴。南開《第十次畢業同學錄》對他是這樣記載的:“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情感,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於全校文試奪得首席,習字比賽、複列其名,長於數學,捷算賽速,兩列前茅”。畢業時,他為同學寫了“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言共勉,並且付諸行動,靠同學資助,東渡日本,後赴法國巴黎,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很快由一個摯誠的愛國者,變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周恩來一生風風雨雨,但對革命事業,對人民始終忠貞不渝。晚年,他又發出最後誓言,使他的寶貴品質達到了最高境界。1973年底,一位外賓在獲息他患了癌症時,問他還可以工作嗎?他答覆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那段極其困難的日子裏,頂著“四人幫”的壓力,忍受著病魔的折磨,仍日夜工作,直到逝世。

1975年9月,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很希望能看到他。當時,周恩來,連走四分鍾的力氣都沒有,但為了不讓客人失望,他還是走到醫院的門口,迎接來訪客人。客人們十分激動、高興。原規定隻是見見麵,可他又約客人一起合影留念,之後又把客人請到會客室,做了長時間談話。談了他訪羅時留下的美好回憶,談了中羅兩國的友誼,談了中國國內形勢,他要客人轉告本國領導人相信,具有50年光榮曆史,用毛澤東思想哺育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好的。當客人問到他的身體,他坦然地說:“馬克思的請貼,我已經收到了。這沒什麼……自然法則嘛。”這是他最後一次接見外國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