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是秦嶺最高峰,在郿縣以南。經過多日的艱苦跋涉,孫思邈才來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說的人——陳元。可遺憾的是,陳元並不是醫生,他是根據父親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時帶一些回來,用完就沒有了。
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孫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並沒有灰心,心想:“既然陳元的父親會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這種病的情況。”
於是,孫思邈便在這裏住了下來,一邊給山區人治病,一邊同陳元上山采藥互相學習交流。一天,陳元偶然地說出了他父親說過的一句話:“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專欺侮窮人,富人根本不害這種病。”
聽到這話,孫思邈心裏一動:“看來,窮人是由於身上缺少某種東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讓窮人吃富人的食品,說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陳元父親所說的話的啟發下,孫思邈整日整夜的研究如何治療雀目病的問題。一天夜裏,孫思邈正在一邊苦思冥想,一邊查看醫書。忽然間,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閃電一般,眼睛亮起來。因為他在醫書上找到:“肝開竅於目,”這樣一句話。他想:“眼睛的病多半與肝有關,那麼吃動物的肝兒是不是可以補益眼睛呢?”後來經過實踐,孫思邈找到了醫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療法,吃動物的肝兒來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問題,孫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找到吃麂靨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靨也有效。
孫思邈用食物療法,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這些人對孫思邈總是千恩萬謝,稱讚他的醫術高明。但孫思邈卻總是念念不忘地說:“這都是陳元父親的啟發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見他對“一言師”都是十分難忘的。
唐太宗貞觀三年,孫思邈被聘進京。到長安後,他依然堅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他聽說長安有甄枚和甄立言兩位高醫,就想登門求教。但這兩位醫生年事已高,正忙於著書,不肯接見人。孫思邈卻不顧這些,千方百計地找到了他們,誠懇地向他們求教。兩位名醫深為孫思邈的好學精神所動。不但同他一起探討了許多醫學上的問題,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針方》、《明堂人形圖》、《古今驗方錄》等送給孫思邈,供他學習參考。
貞觀十四年,六十歲的孫思邈重返家鄉,把自己一生搜集的醫方,醫藥標本整理撰寫了《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這兩本書是他一生對藥物研究,走遍家鄉和漢中、四川一帶,遍訪名師、求教群眾、研究古代經典而獲得的碩果,集當時和前代醫學之大成,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偉大的人都勤於思索,深入鑽研,從不滿足自己所獲得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