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2 / 3)

4組建水師,創建海軍

太平天國革命前,清政府沒有自己的海軍,僅有綠營水師。綠營水師分為外海和內江兩部分,它們僅作為陸軍的附屬,“均為捕盜緝奸”而設,實不能作戰。相比之下,太平軍於1852年底,在湖南益陽、嶽州等地建立水師,粉碎了清朝“廣西炮船”、“江南水師”的抵擋,控製了長江中下遊地區。

在當時的形勢下,曾國藩十分清楚,要攻克天京,首先得控製長江,而控製長江,便要有一支比太平軍水師更為強大的水師,長江千裏,“必以戰船為第一務”對付太平軍,“非舟楫無與之爭利害”。於是曾國藩不惜重金,努力搞起一支內河水師,且在技術裝備上,大大超過了太平軍。經過幾年激戰,曾國藩不僅依靠湘軍水師奪取了長江水麵的控製權,而且將湘軍水師發展成為獨立的軍種,能密切配合陸軍作戰,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如1863年6月,曾國藩在圍攻天京時,調鮑超率陸軍攻占浦口,隨後掩護水師攻陷了太平軍堅固設防的九伏洲。湘軍水師的這一戰果,不但突破了太平軍的長江防線,而且完全切斷了天京與江北聯係的惟一通道和物資供應線。關係委實非淺,可以說是圍攻天京的第一個關鍵性勝利。所以清政府在重占金陵後,論功行賞,稱“論平寇功,以國藩創立舟師為首”。

湘軍水師的籌建晚於陸師,它是在曾國藩移駐衡州後開始的,但是在湘軍係統中,水師的技術裝備遠遠勝於陸師。從它成立之初起,曾國藩便多方采購大量的洋槍洋炮,用以裝備水師,他的炮船非“夷炮”不用;相繼在湖南、江西等處正式設船廠製戰船,使船廠為湘軍水師提供可靠後勤保障;拋除舊綠營水師的積習,加強湘軍水師訓練。這樣,就將湘軍水師建成為當時中國技術最先進的內河水師,而不是一支照例使用舊裝備的地方部隊。

對湘軍水師的發展,曾國藩的眼光是深遠的,他能正視水師和近代海軍的差別,他說“輪船之於長龍、三板,大小既已懸殊,遲速更若霄壤”,深感水師不適於出海作戰,船隻亦不能與西洋輪船相比。因此曾國藩乃萌生出“師夷智以造炮製船”的想法,決心試製新式船隻,建設近代海軍。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該所不僅製造洋槍洋炮,而且還成功地仿造出了中國的第一隻小輪船——“黃鵠”號木殼小火輪,中國近代造船業由此開端。曾國藩還派容閎去美國采購機器,籌建了江南製造局,生產出了一些兵船及船上大炮。他還以江南製造局為中心,建立上海編譯局,大量翻譯有關船炮製造和海軍技術等方麵的外國書籍,這些書籍使中國更深入了解西方船炮技術,促進近代海軍的發展。他還會同丁日昌初擬核定外海水師章程,提出建立三支海軍,其中“浙江、江蘇建於吳淞;山東、直隸建於天津;廣東、福建建於南澳,各備輪船十號、艇船二十號、專泊洋麵”。以後清朝的南洋、北洋、福建三大海軍艦隊的建立和布局,基本上沒有脫離曾國藩最初的設想。由此可見,曾國藩對近代海軍的影響和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十四、馳騁疆場功在邊陲的

戰將:左宗棠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十月初七,左宗棠出生於湖南湘陰縣東鄉,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病逝於福州軍次。他的一生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近代史。左宗棠生活在多事之秋的封建末世,然而正是這樣的時勢,造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著名儒將。左宗棠因為為清朝政府立下汗馬功勞,而得以留名青史。

1出身寒微,誌在仕途

左宗棠出生於一個耕讀世家,這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理想的家庭形態:出則為官,退則歸耕。從他的曾祖父到他的父親左觀瀾這幾代人,雖然都立誌於功名仕途,但都沒有什麼成就,不過,這種家庭的淵源卻為左宗棠日後的脫穎而出打下了基礎。到了左宗棠這一代,他有兄弟3人(還有3個姐妹),大哥是縣學廩生,早亡;二哥宗植是舉人,作為桂東教諭,詩文頗負盛名。左宗棠排行老三,5歲時就和兩個哥哥在他的父親所設的塾館中接受啟蒙教育。當時,作為一個窮教書先生的左觀瀾要養活一大家人口,頗感力不從心,因而日子過得相當拮據,米麵不濟就雜以糖屑充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在嚴父的循循誘導之下,左宗棠刻苦攻讀,砥礪品行,期望著將來能登科及第而功成名就。

不久,左家連這種窮困的生活也難以為繼了。左宗棠16歲時良母謝世;19歲時又失去了慈父嚴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和他的二哥隻得踏入社會,自謀生路,尋找著似乎十分渺茫的發展機會。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十分險惡,大清王朝正處在日益衰敗的暮氣之中:政治黑暗,吏治腐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人民對這種現象極為憎恨,反抗運動遍及全國;西方列強挾其堅船利炮在東南沿海遊弋挑釁。滿清王朝危機四伏,正處於大動蕩的前夜。

麵對這樣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青年左宗棠思忖:隻有博取功名、通權達變,才能有生活的出路和前途。因此,左宗棠傾其精力致力於經世致用的學問。他自幼就愛讀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一些經世致用的著作,這些書對他以後經武從政幫助很大。也許真是吉人自有天相,正當他生活艱難之際,得到了卸任雲貴總督的賀長齡的熱心幫助,左宗棠有如久旱逢甘霖。賀公長期宦海泛舟,見多識廣,學問淵博,家中藏書多及屋瓦。對於品德方正、虛心好學的左宗棠,賀公是有求必應,有難必答。因有名人指點,左宗棠的見識學問如日東升。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學習後,他又師從賀熙齡研討漢宋儒學,並結交了日後成為清廷一方要員的胡林翼、羅澤南等名士。賀熙齡即賀長齡的弟弟,湖南善化(長沙)人,與其兄都是進士出身,任過編修、學政等職。與這些達官名流交往,並受到他們的推崇,這對左宗棠高傲自負、棱角分明的性格特點有著極大的影響。

21歲那年,左宗棠納資捐為監生,參加鄉試,中第十八名舉人,其二哥宗植領解首。在發榜之前,左宗棠與湘潭的周氏成親,以後八年左宗棠便住在周家,實際上他成了倒插門女婿,這在當時是男方太窮困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在周家的八年中,左宗棠先後參加過三次會試都名落孫山。這也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的緣故吧。特別是第二次會試,他中了第十五名進士,可是當時考試采取區域分配製,湖南已滿額,左宗棠惆悵而歸,發誓不再向科舉製度討自己的前程,絕意仕途,一心經營自己的耕讀之家,在經世致用的學問上苦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