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論(1 / 2)

漢字的一般分類,可以簡明又籠統的劃分為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七種。一般人看來,甲骨文、金文、篆書均為同一時代誕生的生活產物,即象形字;楷、行、草三體為一時代俱進的同體產物。其實,不然,他們並不是如此的劃分的,他們也不是並列的關係。

甲骨文、金文、篆、隸、楷,是五種並列的,而每種都有其各自的規劃統一的寫法、有其簡潔明辨的寫法。既有其正書,或稱真書、楷書;又有其行書和草書。甲骨文、金文、篆書,相比楷書、行書、草書而言,會比較複雜、糾結一點。

一、甲骨文額

甲骨文是刻在獸甲龜骨之上的文字,視為上古時期商朝所用,距今抑止足有三千多年。它是我國現存以及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且又有嚴密係統布局的古文字。早期甲骨文很多是根據動物形狀、長相等特性來粗規模的描寫,類似於如今的漫畫、碳條畫。後期甲骨文的經過時代的淘換和曆史的衝刷,逐漸的有了屬於自己的更為嚴密的規格,比較嚴整起來。

二、金文

金文是古代鍾、鼎等大型器皿上雕刻的文字,用來記述戰功、軍事、戰績、神策、祭祀、分封等一係列國之大事的文字。因為其刻在金屬青銅器上,因此稱之為金文,且又叫鍾鼎文。主要是兩周朝時期的文字,筆畫比甲骨文線條粗獷、狂野,但布局更為合理。鍾鼎文最早時期和出現在獸甲龜骨上的字分別不大,中期則大變,比如《毛公鼎》。出現在《毛公鼎》上的鍾鼎文字型圓潤、卓立,結局嚴密、更為成熟。晚期,鍾鼎文遍地開花,複雜不一,地域性差異極大,差別較大。

三、篆書

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命丞相李斯等整理各國文字,造出了統一的標準、小篆,也叫做秦篆。把未經統一整理、統一通行於秦國的鋶文叫做大篆。大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初具規模,大小勻稱、比例遒勁,石鼓文是大篆的典型代表,這就是小篆演變成熟的前身。但大篆從社會範疇來講,包含的太過於複雜,操作不便,包含了甲骨文、金文等多種,且不便於秦國一統用度。所以在大浪淘沙的環境下,小篆應運而生。秦朝的小篆筆體纖細柔美,法度嚴謹,結構更加的對稱、均勻,有科學的審視美、邏輯美。

四、隸書

秦朝以後因為文字的需求越來越大,篆書寫起來更加的浪費時間、精力,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求,把小篆經過一係列的簡化、縮寫,隸書從而誕生,以致到漢朝的時候達到頂峰,普遍引用。早期隸書的形體,接近於篆書,畢竟曆史的傳承需要一定的過度。後來經過多次改進、社會需求的發展,早期的隸書被足以美化。東漢以後,開始出現扁平狀,筆畫逐漸的出現波仄完美化。隸書接受傳承了篆書的一些法度、規則,為以後楷書的出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是漢子發展史上的一個突破性的轉折點。隸書除了寫作簡便之外,更有其書法的正規姓、藝術性,乃至現在為止,也有其廣泛的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