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好的執筆方法讓你受益終生,且練習速度會事半功倍。如果書法寫作的時候,方法不得當,那麼會在以後的學習路上產生一定的誤導,致使功倍事半。在這裏為什麼要著重講正確的執筆方相呼應法呢???因為,執筆的習慣和運筆的力度、氣勢緊密相連,既要運轉自如靈活、易於掌握,又要符合手指、關節、腕力的良好結合。古時候的執筆方法卻是有很多,但現在大多被人們所遺棄不用,隻是單純的使用五指抓鉤來*作運筆,這卻是過於單調了。(古代的時候,執筆的方法有:雙勾、單勾、提鬥、回腕、撮管等等等等)近現代以來,為了統一方便,就做了現實中的書寫方法的調改,采用五指抓鉤法來寫字。
1、五指抓鉤法的具體位置。
五指的力度名稱分別為:按、壓、勾、頂、抵。
按:即大拇指的力度名稱。大拇指靠近胸前,在內擋住筆勢,向外靠出按住筆管。
壓:即食指力度的名稱。食指靠向書桌的另一側,在外擋住筆勢側滑,在內壓住筆管。大拇指、食指兩指用力即可夾住筆管,重要部位得以控製。
勾:即中指力度的名稱。食指之下為中指,在筆管的外側方向,向內頂住筆管的滑動,以穩固筆管的氣勢。
(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其實可以作為書寫的一種方法來寫作,簡易*作,易於書寫。不過這種方法不值得提倡,還是以五指轉筆練習比較正宗。在練習小就之後,可以試著用此種方法來寫作。寫作不是在於怎麼捉筆,最終目的其實在於‘你寫好字了嗎?’‘你寫的字成功了嗎?’隻要你成功了,那麼你的方法也就是成功的,方法很多,完全在於自己的揣摩。)
頂:即無名指力度的名稱。中指以下為無名指,位於筆管的外側,和大拇指的功能一樣,隻是另開分叉。
抵:即小拇指的力度名稱。也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控製筆管,沒有實際意義。
2、執筆的力度。
古人寫字,傳言別人站在背後,用手抽筆抽不掉,可見古人寫字的力度之大。如今,我們的隻要用筆是以硬筆為主,所以也就不在規定力度的太大是多大。初學者要稍微的力度大一點,這樣就容易控製毛筆的穩固性,不至於筆隨時滑落,寫出來的字也比較有力度。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不就是被稱作:“顏精柳骨”嗎?執筆也不能執的太緊,那樣容易手關節乏累,失去學習的興趣。
執筆的力度更要注重於字的大小。字大了,就可以執鬆一點,字小了,就可以執的相對緊馳一點。
寫字、練字的步驟:
相傳王羲之在其自己的《筆勢論》裏說的那樣,寫字有五個步驟:
1、一遍正其手腳。意思是,首先要吧組成每個字的偏旁部首寫到爛熟於心,把字根確確實實的掌握。(字根共有八個大分類:分別為:點、橫、豎、撇、捺、折、勾、挑。)隻要練習熟悉了這八個大字根,寫字應該是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