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而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天寒地凍,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無法進攻。經過7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
也先又聽說明援軍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於謙命明軍乘勝追擊,二十四、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軍的騷擾,也組織起來進行襲擊。明軍奪回了瓦剌軍沿途擄獲的許多百姓和財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也先退走後,聲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內部出現了議和妥協的苗頭。於謙沉著謹慎,指出也先的陰謀在於借此向我索取財物,萬萬不能中敵人的奸計,申戒各邊鎮將帥要一如既往地做好防禦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幾次侵擾均被明軍擊退。為了加強京師的防衛力量,於謙又對京軍三大營進行了改編。明朝邊疆和京師防守力量的增強,使也先無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進行誘降、脅和、反間的政治陰謀又被明朝識破,拒絕與他議和言好。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恢複與明朝的通貢和互市,也先於景泰元年八月無條件將英宗送回北京,恢複了與明朝的臣屬關係。這充分顯示了於謙領導明軍抗擊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徹底勝利。九、防禦戰:密防嚴守,嚴陣以待
1敲響新莽王朝的喪鍾——西漢末期昆陽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和王莽的主力在昆陽(在今河南葉縣)發生激戰,史稱“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不僅關係到王莽政權的命運,而且關係到農民起義的成敗。因此,這次戰役是我國曆史上有重大意義的著名戰役。由於起義軍不畏強敵,勇猛善戰,又有正確的軍事思想作指導,相互支援,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全殲了王莽的主力,所以,這次戰役又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
(1)起義軍連戰連捷
王莽原是西漢的外戚,他的姑母是漢元帝的皇後,伯父,叔父也先後在漢元帝,漢成帝時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王莽既有顯赫的權勢,又善於沽名釣譽,籠絡人心,所以在公元9年篡奪了西漢政權,改國號為新。
王莽的新朝政權,倒行逆施,腐朽敗壞,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逼得千千萬萬的農民走投無路。所以,.到王莽末年,各地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在許許多多的起義軍裏,有兩支最為突出,這就是威震山東的赤眉軍,和縱橫中原的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創造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的,正是綠林軍的勇士們。
綠林軍的發祥地,在今湖北當陽荊山地區。
綠林軍起義爆發在公元17年(新朝天風四年),它的首領是王匡,王鳳,後來又有王常,馬武,成丹等人。綠林軍起義以後,連戰連勝,所向無敵。公元21年(新朝地皇二年),他們在雲杜(今湖北沔〔miǎn免〕陽西北)附近,集中兵力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全部殲滅了企圖進犯的敵軍兩萬多人。從此,綠林軍的威名就在中原一帶傳播開了。各地起義的群眾也紛紛趕來參加,綠林軍很快發展到五萬多人。
公元22年夏初,綠林軍兵分兩路向外發展。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南下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稱“下江軍”,另一路是主力軍,由王匡、王鳳率領,東入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稱“新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