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羽和王哥到地下停車庫,兩個人上車,車子駛出地下停車庫。
秦羽看著路邊的風景,說道:“王哥,你似乎相信有人有未來視這種能力。”
王哥笑嗬嗬的問道:“為什麼這麼說?”
秦羽看向王哥,說道:“因為在頂樓的時候,我和王哥說到未來視的時候,你好像一點都不驚訝,不對,是根本就沒有驚訝。”
王哥沒有正麵回答秦羽的這個問題,隻是說道:“我今年四十四歲,幹了這一行整整二十年時間,幾乎什麼怪事都經曆過。”
秦羽挑了挑眉毛,略微有些驚訝,“這麼說的話,王哥是相信真的有人能夠遇見未來了?”
王哥說道:“秦羽,你覺得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跟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矛盾嗎?”
秦羽沒有稍加思考,立刻說道:“不矛盾。”
這回輪到王哥有些驚訝,問道:“為什麼?”
秦羽說道:“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有雲:“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句,曆來都斷為“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似乎已成定論。
但這個傳統的解釋與上下文不能連貫。因為《論語》一書,並非雜亂無章。《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
讓我們來共同看看“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的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曾經教育弟子們,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為鬼神所製。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個道理的。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修行準則。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張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則主。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術,是要道人們明白道術神通終究隻是悟道過程中的副產品,不可沉迷。佛家也有這樣的思想,佛祖曾經說過,追求神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三教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隻是後來傳承過程中因為人的原因而變化了而已。但其中的精髓其實是一致的。
現在這個社會,絕大部分人不懂得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隻是單純的以為孔子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鬼神,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
接下來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
這句話的原意是:
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麵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
這裏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指你虔誠祈禱時的對象。
原意是指神明在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以恭奉的心態虔誠祈禱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
到了近代、現代之後,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一種引申義,即:神明就在人們的周圍,所以後來又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說法。意思是說,人對自然社會應當有敬畏之心,不可胡作非為;這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