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匡山中和寺,法雲禪師枯坐池邊,默默誦經,小沙彌侍立一旁。
不知何時,好似風雲突變,他猛然睜開眼睛,瞧向麵前的失鶴池。
鶴立池邊,小池碧水微漾,宛如明鏡。
小沙彌隻看到了池中天空倒影,然禪師慧眼卻看到了兩尾鯉魚,相戲碧波間。
見此情景,法雲禪師突然笑了。
小沙彌覺得有些奇怪,住持修為深厚,禪心堅定,素來不見悲喜嗔怒,今日何以突然發笑,還笑的如此莫名。
更讓他驚訝的是,法雲禪師的笑聲越來越大,起初隻是微笑,後來則是哈哈大笑,仿佛有幾分癲狂之意。
莫不是住持著了心魔,走火入魔了不成?小沙彌頓時有些擔心。
但一旁的法雲禪師卻兀自不覺,笑道:“枉我誦經禮佛多年,竟不如一個少年看得開,罷了!”
“住持,您怎麼了?”小沙彌緊張詢問。
法雲禪師笑而不答,隻是兀自道:“與人方便,便是與自己方便,何必執著,何必放不下?
以德報怨,慈悲為懷,放下恩怨,戒嗔怨,普度眾生遠矣,然羅漢金身近矣,阿彌陀佛!”
在小沙彌疑惑的眼神中,法雲禪師說完這幾句話便突然無聲無息,就此圓寂。
悲聲與佛號在中和寺響起之時,池邊白鶴展翅而起,高飛於空,鶴背上分明坐著一個人,不是法雲禪師又是誰呢?
老僧駕鶴,元神出竅,正往西天而去。
此時夕陽西斜,霞光燦爛,照耀在法雲禪師身上,寶相莊嚴。
白鶴直入雲霄,飛了許久,空中突然有祥雲飛來,上立一位身著袈裟,微微輕笑的僧人。
“賀喜頓悟得道,迦葉奉我佛法旨前來迎候。”
法雲禪師起身立於鶴背,躬身道:“有勞尊者,若非尊者相助點撥,貧僧仍舊癡而難誤。
“迦葉不敢居功,點撥之說不敢當,隻是機緣巧合罷了!”迦葉尊者微笑道:“此題本應在四百年之後,如今能提前頓悟,免受輪回之苦而得道,實在可喜可賀。”
法雲禪師輕歎道:“人妖固然殊途,卻也並非無解,然貧僧介懷昔年之事,對妖難免偏見,以至古板,難以釋然。
如今想來,若是早些將鯉魚放歸,興許局麵能更好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與世間方便,貧僧悟的遲了。”
“不遲,不遲!”迦葉尊者笑道;“且隨我同往靈山,聽我佛講經,再行參悟。”
“好,好!”法雲禪師亦笑道:“讓著白鶴東歸而去吧,老僧頓悟,也算得益於真人與小檀越,便以白鶴為報吧!業因因他起,業果因他終,也算圓滿,從此再無恩怨,四大皆空。”
“甚好!”說罷,兩位寶相莊嚴的得道高僧,踏著祥雲,一同往西天靈山而去。
一聲鶴鳴,白鶴展翅複東歸……
……
李白並不知大匡山之事,此刻他正隨著東岩子前往蜀山。
初時,他以為師父是要去蜀山找茬!但詳細詢問才知曉,原來是蜀中仙才大會在蜀山舉行。
此盛會有點類似於江湖上的武林大會,不過主要參會者是修行界的年輕人,有點新秀競賽的意味。
大唐境內,各州縣都會有類似活動,旨在選拔年輕修煉者,或重點培養,或寄予厚望,籠絡於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