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苦中成才(1 / 1)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李冰,他有一套降龍伏虎的治水本領。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李冰任蜀郡守。當時,岷江洪水泛濫。李冰接到任命,沒有多說什麼,準備好行裝,就要帶著兒子二郎上路。“你我都已經老了,膝下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你就讓他在家讀書學點兒本領吧。”夫人勸道。 “我時時刻刻都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但真正的本領決不隻是在書齋裏就能學到的呀。”李冰說道。

父子倆晝夜不停地向蜀郡進發,越往西就越荒涼,他們看到的是一片淒慘的景象,杳無人煙,餓殍遍地。那漂浮在旋渦中的屍體,更使父子倆感到震驚,禁不住淚如泉湧。

他們並沒有進蜀郡的官府,隻派個人去通知一聲,就踏上了實地考察的征途。一路上,他們訪貧問苦,查看災情,勘測水道,渴了喝一口泉水,餓了吃一碗農家粥。最後,他們一直走到鬆潘境內的岷山腳下,終於找到了岷江為害的根源。李冰一邊讓兒子記下一個個精確的數據,一邊撫摸這個剛滿17歲的孩子的雙肩,疼愛地問:“孩子,苦嗎?”

“孩兒不覺得苦。”

“為什麼呢?”

二郎看著父親那消瘦的麵容,深情地答道:“父親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從來都不說苦,孩兒怎麼敢叫苦呢?”

“你這些話語,並不能表明你的高遠誌向!”李冰感慨地說。

二郎說:“兒往日在父母的庇護下,沒有見過風浪,也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就像一隻井底的青蛙,目光短淺。今天跟隨父親來到蜀郡,既開闊了視野,又了解了民間疾苦,並決心要和父親一起消除這裏的水患!”

“你已懂得了為父要在治水中育你成才的良苦用心。你長大了。”李冰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李冰帶領兒子進行精心設計,每一步設想,都會請來一些民工,和他們一同商量對策,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又特別重視那些能工巧匠的作用,使整個設計周密科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被稱為“魚嘴”的分水堤、被稱為“飛沙堰”的溢洪道和被稱為“寶瓶口”的引水口這三項主體工程以及成千上萬條渠道與分堰組成的,施工非常艱難。但哪裏最艱險,李冰就將兒子安排到哪裏。

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了。李冰領著兒子和大小官員們一道,最後一一巡視檢查質量。當他們走到“飛沙堰”的東麵、離堆的右側時,李冰發現有一石塑犀牛站立著。

他下了水,圍著石犀牛轉了一圈,問道:“二郎,這是幹什麼用的?”

“主要是指示後人築堤之高度及淘灘之深度。”二郎答道。

李冰連聲稱“妙”。

“父親何不題字以備鐫刻?”二郎說。

“題何字最好?”李冰問。

“孩兒已經想好了,‘深淘灘,低作堰’。”二郎應聲答道。

李冰久久凝視著二郎,突然,熱淚奪眶而出:“孩子,你已經成才了!”

在曆史的長河中,都江堰是一顆閃亮的明星,它一次又一次抵擋著洪魔的侵襲,消除了這裏的水患。

李冰父子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讀故事,悟道理:

逆境是人生的階梯,跨越一次逆境,就會讓自己離成功更近一步,麵對逆境,挑戰逆境,同時也是成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