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葉利欽其人其事(1 / 1)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出生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布特卡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葉利欽的童年生活很艱苦。全家6口人,隻有一間小破屋,一頭奶牛。從6歲起,葉利欽就開始做家務活。

艱苦的生活使葉利欽養成了剛毅的性格。上學後,他以自己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果敢剛毅的性格在同學們中嶄露頭角。從一年級直到畢業,他雖然上的學校不一樣,但一直擔任班長職務。盡管如此,他卻因為總是做出一些被校方認為是“品行不端”的事情,曾不止一次差點兒被學校開除。

在他七年級畢業的那一天,他終於被“開除”了。畢業典禮時,一個個畢業生在隆重的氣氛中接過畢業證書。葉利欽站起身來要求發言。人們滿以為他肯定會說一番感謝的話,因為他考試成績非常好,證書上全是5分。發言時,他先感謝了那些在生活、學習中幫助過他的老師。之後,他突然對大家說:“我們的班主任老師無權做孩子們的老師並教育他們。她簡直是摧殘孩子。”

第二天,葉利欽的父親被叫到學校教委會。他接到通知說,他的兒子不能得到畢業證書,而隻能得張“肄業證書”。氣急敗壞的父親像以往一樣,不分青紅皂白就拿起了皮帶。可是這一次,葉利欽生平第一次抓住父親的手說:“你就到此結束吧,今後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此之後,他再也沒被父親整夜整夜罰站在屋角,再也沒有挨過皮帶抽打。

葉利欽對教委會做出的決定不服氣,到處奔走呼號。他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區委會,什麼叫市委會。經過他的努力,區委會成立了專門檢查班主任行為的委員會。根據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這位班主任被開除出了學校。而葉利欽最終則得到了他應有的“畢業證書”。

讀故事,悟道理:

堅強的品質,往往體現於一個人不屈的意誌,就像岩石下的種子,終能長成參天大樹。社會並非處處公正、公平,隻要擁有堅定的信念,不妥協於強權,不畏懼打擊,就一定能戰勝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