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塞曼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物理學家。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塞曼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將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盡管家境貧寒,但她節衣縮食,辛勤操勞,供兒子讀書求學,希望兒子能夠成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塞曼非常聰明,從小學到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讓他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後來,塞曼離開家鄉到萊頓大學讀書。當時,學校裏許多富家子弟沉迷於玩樂,虛度光陰,他們隻想將大學的時光混過去,拿到一張文憑。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塞曼也時常進出舞場、酒吧,迷戀玩樂,荒廢了學業,期末考試時物理竟然不及格。
假期,塞曼回到了家鄉。母親看著兒子的成績單,真是又氣又恨,她嗚咽著說:“孩子啊,你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當初,我們這裏發大水時,是我在驚濤駭浪中拚著性命生下了你,盼望你能夠早日成才,如果早知道你這樣沒有出息,還不如那時一起葬身海底!”
母親流著眼淚給兒子講述當年的情景,不厭其煩地重複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格言:“要掙紮,要探出頭來!”教導他不可虛度光陰,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塞曼慚愧地低下了頭,他為自己的不爭氣感到深深的自責,同時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如果不奮力掙紮,就會被波濤吞沒。他跪倒在母親麵前,舉手發誓:一定會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努力拚搏,決不再讓母親失望!
塞曼回到學校後,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他好像變了一個人,舞場上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不管別人如何誘惑,甚至嘲笑挖苦,他都不去理會。他埋頭苦讀,成績進步很快,同時他的才華也進一步顯露出來。
塞曼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他控製不住內心的喜悅,日夜兼程趕回家鄉,他想把這份快樂帶給母親。可是,當他邁進家門時,卻看到母親重病在床,已奄奄一息。
原來,為了不影響兒子學習,母親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病情告訴兒子。這時,母親緊緊握著兒子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出了最後一句話:“兒呀!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要……辜負……我對你的……希望!”
母親去了另一個世界,塞曼心情十分沉痛,他把母親的遺像鑲嵌在一個精致的鏡框裏,貼身放好。每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取出母親的遺像,久久地注視著母親慈祥而又堅毅的目光,這時耳邊便又會回響起母親的囑托,他便感到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塞曼以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毅力從事科學研究,在他31歲時,提出了在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塞曼效應”,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讀故事,悟道理: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