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心態之六知足平衡(2)(2 / 3)

有一個胖胖的女孩,是大學生,她是那種自信能笑口常開型的女人,隻要有她在場的活動,你就會覺得胖其實才是美的。她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尤其是她的廚藝,她基本是把廚房當作畫室的藝術家,每道菜都是美味撲鼻、顏色絕倫的曠世名作。她的男朋友是全校大帥哥,原因並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的內涵已經豐富了她的外表。

隻要自己對自己滿足,就沒有必要順著別人說的那樣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你當不了美女瓦利斯,而她也成不了你一樣,也沒有必要將自己改造成他人。

一個愛攀登的朋友講述他的一次經曆。

他說:“那次我非常有幸地加入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我做好了一切準備,並雄心萬丈,可是,當我達到了7600米的高度時,我就有點支持不住了,便停了下來。”

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人們都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點點,就能爬到頂峰了!

而他說“不,我最清楚,7600米的海撥是我登山生涯的極限,我不會為此感到遺憾的。”

正是因為這位朋友明智的想法,他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沒有勉強自己在向高一點的高度衝刺,所以能夠平安歸來。

現在許多人的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讚美,博取別人的羨慕。往往在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之前,便一頭栽在一個好高騖遠的目標裏,每天受著辛苦和疲憊的折磨。為此,便將自己推向完美的邊界,做什麼事都要盡善盡美。久而久之,他們的生活就變成了負擔和苦悶,而不是充實和享受了。

人貴在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才有真正的喜悅。不管什麼時候,你不必刻意去要求自己,不要以為自已的步伐太小、太慢,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踏得穩。

有一個故事非常發人深思,在美國的一次討論人性的會議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著一張二十美元的鈔票,麵對會議室裏的二百多人,他說:“誰要這二十美元?”於是,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二十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最後,這位演說家說:“朋友們,我的演講完畢了,我已經給大家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會值二十美元。”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你會無數次被自己碰到的困難所擊倒。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認識與能力,並且始終無法集中起自己的精力做事。其實,你不應該有這種想法,生活是美好的,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你永遠不會喪失搏擊長空的能力,你擁有的生命就是無價之寶。你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隻有不懈的努力,你就能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4.克服各種欲望,才會心情舒暢

《孟子·離婁》中曾提到:“禹稷、顏回同道”的觀點,說:“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孔子所稱為“賢”的兩種人中,包含了他的兩大理想:立功與立德。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實現大同世界;立德則是建立一種樂天知足的強大精神境界,富貴貧賤始終如一。

人生的一切欲望,歸納起來是兩種: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為了滿足這兩種欲望,相應地就產生了兩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

庸人、小人常會把物質欲望當作人生的全部,所以沒有多少精神追求。君子、賢人精神的欲望特別強烈,但是也不能沒有物質欲望,所以他們得承受著兩種欲望,他們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隻是他們最終能以精神欲望居於主導地位,達到一種具有偉大包涵力的心理和諧,這種有偉大包涵力的心理和諧,就是“安貧樂道”。

“雄文祖韓子,儉德飾陶公”中的陶潛就有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這是一種“安貧樂道”的體現。

陶潛字淵明,年輕時就有高尚的誌趣,他性情恬靜不愛說話,不貪圖榮華富貴。愛好讀書,對字句有很深的研究,每當有心得體會,就會高興的忘記吃飯。陶淵明喜好喝酒,可是家境貧寒經常沒有酒錢,親戚朋友知道他的情形,有時準備了酒給他,他去後總是盡情地喝,希望高高興興的喝醉,醉了就退席,一點兒也不在意禮節。家中空有四壁,不能遮風蔽雨,身上粗布短衣,破爛不堪,家中經常缺吃少喝,他卻安然自得,常寫些文章自尋樂趣,以展示自己的誌向,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陶淵明第一次入仕,當了一個州的祭酒,可是他受不了官場的束縛,沒幾天,就自動離職回家了,州裏招募他做主薄,他也不去。他隻是親自耕種供給自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