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後真相
克裏奧帕特拉陵墓廢墟
在曆史上諸多赫赫有名的女性當中,埃及豔後克裏奧帕特拉無疑是一位焦點人物。雖說野史、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總能見到這位埃及豔後的神秘影子,但有關她本人的文物資料卻是少之又少。
然而,2000年考古學家卻有了驚人的發現,他們找到了埃及豔後當年親筆簽署的政令,和她曾經居住的古城。這些文物足以證明,這位古埃及女王遠非僅僅靠美貌和情欲,而且還靠自己的智慧治國安邦。
發現埃及豔後親筆簽名的政令純屬偶然。如果不是荷蘭曆史學家彼得·萬·明尼心細如發,也許誰也不會知道,德國柏林博物館一具古埃及木乃伊的身上,居然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這是該博物館內一具最普通不過的木乃伊,所以在被收藏入館的100多年間,從來沒有引起考古學家或者研究人員的注意。
比利時草紙考古學家簡·比根獲得特別批準,對柏林館藏木乃伊進行全麵研究時,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木乃伊的布片裏夾著一張古老發黃的草紙。比根的心狂跳起來,憑他的第一感覺,這絕對是古埃及某個時代的文件。當他小心翼翼從木乃伊身上一點點剔出那片16開大小的草紙時,他的心跳再次加快——草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古埃及文字。
如獲至寶的比根,把這張寶貝紙片“請”進了特別鑒定室。隻需借助普通放大鏡,他就能識別出這是一份古埃及某個王朝的正式公文,上麵還有收件日期。非常遺憾的是,比根研究到此,就急不可待地把其成果發表在考古權威月刊上,武斷地認定其為埃及某個農民與“×先生”之間的普通合同。
荷蘭曆史學家明尼看到這篇研究論文後,立即察覺到可疑之處:光從發表的圖片來看,這份文件絕非私人間的合同,而是地地道道的古埃及政府文件。他當即向出版社要來了放大的文件照片。當他把這張照片輸入電腦時,在30秒鍾之內就斷定這是埃及王宮的文件。古埃及曆史學家立即將文件抬頭的年份換算了出來——公元前33年2月23日。公元前33年,這不正是埃及豔後克裏奧帕特拉七世統治下的托勒密王朝嗎?考古學家們失聲驚叫了起來。
更讓人吃驚的發現還在後頭。文件的內容顯然是手寫的,而且從筆力來看,似乎出於一名男性官員之手。文件的具體內容,是埃及國王答應給羅馬帝國大將軍卡尼迪斯以優惠的商品進出口關稅——允許他每年免稅向埃及出口1萬袋小麥,進口5000安普耳的上好埃及美酒。
這份文件的末尾,有一個娟秀的單詞,顯然跟文件內容的字體完全不一樣,而且明顯是女性的筆跡。當那個單詞在40倍的專業放大鏡下纖毫畢現的時候,明尼不禁失聲地驚叫起來:genestho正是古埃及國王簽署法令時的希臘用語同意的意思。埃及國王、公元前33年、羅馬帝國大將軍,加上女性簽訂——這正是埃及豔後的親筆簽名。
沃爾克進一步分析認為,這份手寫文件不僅僅是一份政府公文,更是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的埃及豔後政治手腕的具體體現,給現代的人們對這位豔後增添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國際版武則天”葉卡特琳娜二世:
要多少男人才能滿足她?
一麵是女皇永無懈怠、永無盡頭的亢奮性欲;一麵是力圖爬上龍床、一試身手的龐大的麵首候選人。波將金居間交易,生意興隆,權力無邊,女皇被他控製了。這些年輕而俊美的麵首,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公畜”,不會成為其權力上的競爭者。
女皇複雜的一生
葉卡特琳娜像
葉卡特琳娜二世(油畫)
你若要問中國自古至今哪個女人的男人最多?那一定是大唐女皇武則天;你若要問外國自古至今哪個女人的男人最多?那一定是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
有人說,她對內有些像“日月當空”武則天,精於權謀與手段;對外則不下於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曾兩次與土耳其進行戰爭,三次參與瓜分波蘭,擴展了俄國的疆域。
確實,她與武則天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樣的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一樣的像個“假小子”,一樣的有野心;一樣的美貌,一樣的有才幹,一樣的懂得利用自己美色走上權力的最高峰;與丈夫亦即先皇在一起時,一樣的皇弱後強、龍下鳳上、內宮欺主;執政後一樣的勵精圖治,一樣的施展自己非凡的治國才能並成果斐然,一樣的風流淫蕩並擁有很多男人(麵首)。
阿曆克賽耶芙娜?葉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年),一譯喀德琳(或凱瑟琳)二世,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她也是俄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沙皇之一(僅次於伊凡四世、彼得一世)。而她又因博學多才、足智多謀、政績卓越,在俄國曆史上與彼得一世齊名,繼其之後第二個稱大帝,享有俄國“貴族的女皇”之稱。“假如我能夠活到200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隻能用專製君主製。”這是她的名言。
她本是普魯士施特廷城堡克裏斯蒂安·奧古斯特公爵的女兒,生於奧得河畔的什切青市(現屬波蘭),原名索非亞·弗雷德裏卡?奧古斯特。她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讀過很多書,是當時上流社會出類拔萃的名媛。她又自小隨母親遊曆過許多歐洲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見識豐富,也頗有膽略;受到封建貴族家庭的熏陶,野心勃勃。1744年(15歲)隨母到俄,命運終於發生巨大轉折。
還有一個說法是,葉卡特琳娜幼時相貌平平,又是一個女孩,很少得到父母關愛,但因此激起了她的鬥誌,立誌要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物。她比其他同齡女孩都要早熟,並學會了與人勾心鬥角。
當時,俄國女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一世的女兒)無嗣,便把在普魯士的一個14歲外甥接到俄國,改名彼得·烏爾裏希(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指定為皇位繼承人,並為他挑選妻子。葉卡特琳娜也被作為候選人邀請到俄國宮廷來。
當葉卡特琳娜與其母的馬車奔馳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她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其實,那時情竇初開的她,正在同一位舅父亂倫地熱戀著,愛得死去活來。她權衡比較,感到皇後的地位顯然更有吸引力,於是斬斷情絲。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麵對的複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到莫斯科之後,才貌出色的她果然很快就在諸多競選者中脫穎而出,順利地被定為皇儲的配偶,看來有政治聯姻的意思,屬於“和親”產物了;1945年與彼得大公正式舉行婚禮,並皈依東正教。伊莉莎白討厭她和與其父爭權的姑媽索菲亞同名,又為紀念其母,故將她改名為葉卡特琳娜。
但接下來的18年,對葉卡特琳娜來說並不輕鬆。在與彼得三世結婚後,女皇伊莉莎白對她似乎時冷時熱;使她更痛苦的是,丈夫彼得是個身體嬴弱、意誌薄弱而又怪戾的人,才能平庸甚至有些癡呆,不時另尋新歡,寵愛自己情婦,還經常跟身邊的宮女勾勾搭搭,又喜歡玩那些幼稚的兒童遊戲,並屢屢羞辱她,夫妻感情很不好。她的皇後地位多次麵臨被廢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