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潛艇來自何方
幽靈潛艇究竟從何而來?又是誰建造的呢?
有人根本就不相信幽靈潛艇的存在,認為所見到的那些物體其實隻不過是一些體形非常巨大的魚類。也有人認為,這些幽靈潛艇其實是來自外太空。而有人則認為這些智慧生物可能從古至今就一直生活在海底中,它們同我們人類一樣,是地球人的一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強調說,人類起源於海洋,當人類進化時,很可能一部分上了岸,一部分則仍留在水中,並且發展出了比陸地上的同類更先進的文明。
幽靈潛艇到底是什麼?海底人類到底存不存在?這些謎團可能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困擾著我們。但我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些神秘的幽靈潛艇一定會現出它們的“真相”。
神秘的西夏王陵
備受海內外關注的西夏陵3號陵園地麵建築遺跡考古發掘,日前又獲重大發現:整座陵園建築形製是以塔為中心進行布局的,陵園所有地麵建築形製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麵前,西夏陵的神秘麵紗終於被掀開了。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於賀蘭山中段東麓,距寧夏銀川市城區(西夏都城興慶府)35公裏。陵區東西寬4.5公裏,南北長10公裏,總麵積近50平方公裏,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約250座陪葬墓。西夏王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是從70年代初開始的,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後對5、6、7號陵和3號陵,以及一些陪葬墓進行了局部發掘。
這次曆時兩年的考古是以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為首的專家組,與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進行的。範圍是西夏王陵3號陵地麵建築遺跡,包括月城和陵城。這次發掘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揭露麵積3萬多平方米。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考古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大量的磚、瓦,以及飾以獸麵紋的滴水瓦當,還有形象逼真的套獸、脊獸等。其中,以最近在陵城南門、獻殿出土的、用於建築裝飾的綠琉璃“妙音鳥”(佛經上稱為迦陵頻伽)最為重要,其數量之大,外型之完美,實屬罕見,神態更是栩栩如生。
這次考古通過對月城、陵城以及獻殿、陵塔(過去稱陵台)等遺跡的發掘,基本搞清了陵園的建築形製。
出土遺跡及文物表明,陵城內建築從南門、獻殿、墓、到陵塔都呈列在由南向北的一條線上,略向西北偏。陵城4個角由群塔組成,其中南邊兩個城牆角各5座塔形建築,北邊兩個城牆角各7座塔形建築,4座城門兩側各3座塔形建築,整個塔形建築高低錯落,襯托底部直徑約34米的中心陵塔。陵塔為一座圓形密簷塔,內部為夯土結構,外簷有裝飾瓦。
從陵園圍牆遺跡看,底部寬3.5米的陵城為紅色牆體,頂部鋪瓦,其滴水、瓦當有完整而精美的獸形等裝飾圖案。
從出土的建築遺跡看,陵城東、西、北門均為麵闊3間的門屋,沒有城門洞。在西門出土了房頂兩頭用於裝飾的殘高1米餘的鴟吻。南門用於走人,且此門台基長21米、寬12米,墁道上鋪有花磚,麵闊也比其它城門寬。
陵城每個角闕分別由5個呈近圓形的夯土台基組成,台基外層以青磚包砌。根據周圍出土的建築裝飾構件推測,其上麵原有塔形裝飾性建築。專家們認為,這種由多個近圓形建築組成的角闕目前尚屬首次發現。每座建築物類似亭式塔,並飾以迦陵頻伽。
陵城獻殿為麵闊3間、進深3間八角形台基的方形大殿。從獻殿後門到墓道直接進入約20米深的墓室,。由此看出這些建築形製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色,但也吸收了中原漢唐文化特色。
東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的月城地麵遺跡發掘已完成,牆體遺跡清淅可見。專家介紹說,主要牆體以黃土夯築而成,牆基寬2.45米,夯土之上塗有草秫泥,表麵再塗以朱紅色染料。在夯土層牆體上還發現了許多柱洞。在牆體兩側發現了大量的、形狀比較完整的板瓦、筒瓦和滴水瓦當,瓦當上有完整而精美的獸形圖案。
在月城門兩側還發現柱洞,由此推斷月城門為等級很高的木質烏頭門。月城內東西向50米內排列兩排石像身座,石像不到2米高。專家認為,把文臣武將集中擺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園的威嚴和氣勢。同時這樣的陵園建築形製還模仿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