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東大門,便是長安街。
關於這條街,正史裏所記的不過寥寥數語。
縣誌裏有載:“漢時,有一羊腸小道,蜿蜒而去,曲直而來,過午烏雲蔽天,時有寐獸行過,故鮮有人行,日漸荒廢。”
漢朝至今約有兩千餘年,於長安街的印象也不過那短短一句,而其中變遷,諸多事跡,千言萬語,文章百千,尚難以道清其中曲折,何況區區二十來字。文人於此,實在吝嗇得很。長安街的前世今生,便隨之筆墨稀少而淹沒在漫長的曆史洪流中,多少人和事,鮮為人所知。
正史所記不過隻言片語,惜字如金,而素來直言描繪的野史,對這一條街的記敘也不過是“長安”二字頗具傳奇的來曆。其是這般記載長安街的由來。據說,唐時,李世民從推背圖窺得了天機,知道後世子孫守不住先人傳下的大好河山,雖懂得陰盛陽衰,否極泰來,一個朝代難以千秋萬載而不滅,隻是心裏卻總有那麼一絲不甘,便命人前往昆侖尋找神木來築造城門,以保長安城無慮。他想,即便保不住江山,能保一城也就知足了。後來,尋找神木的隊伍一走多年,了無音訊,等到將神木運了回來,已換了幾代人,唐朝也早就亡國了。唐朝遺老遺少們,還念著舊朝舊主的情分,便帶著神木輾轉各地,在尋得一處地方後,總算將這神木造成了城門,給立了起來,經年不倒。
這座城門,便是有名的東大門。東大門上的弧形牆頂刻畫著威武雄厚的“長安”二字,寓意長安城仍未被攻破,唐朝未亡,還存有一城。曆史發展是順應潮流的,再怎麼臆測,國破始終難圓,長安城也不過餘留了東大門後的一條長安街,權當作念想。
長安街的來曆,在野史裏便是這般記載的。
而這份野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豆腐劄記。咋一看,以為是做豆腐的做法,實則是魚目混珠,其中記敘的,正是漢朝至今的諸多事跡。這些劄記,是我的祖輩曆代積累下來的,他們中有的人好遊名山江河,遊曆時記下了當地流水走勢,氣運布局,有的人交友廣闊,結識了不少奇人,曆經諸多怪事,隨之記載下來,還有人蟄居一地,為當地人授業解惑,探索當地名俗習氣,記載當地起源等諸多曆史事跡。其中涵蓋之廣,涉及之深,實在令我讚歎不已。
閑來無事時,我便在店鋪裏抽出一本劄記,衝上一壺茶,而後躺在搖椅裏,頗有些懶散的隨意瀏覽著。劄記從漢時便有,那時所用還是竹簡,而且有些記敘甚至用了些難以破譯的古文字,這不禁令我感到好奇,想來裏麵興許記載的是一些不想為人所知的秘密。一度我耗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古文字,費盡心思的想要破解竹簡中的奧秘,可惜礙於半吊子的水平,始終不得其解。有幾次,我耐不住想要將劄記拿出去找些專家學者幫忙破譯一下,猶豫半天,還是悻悻的把劄記放回原位。
並非我為人自私,而是我家的祖訓有且隻有一條:不得外傳豆腐劄記。更重要的是,我的老父親臨終時,千叮萬囑的不是他的存折有幾個零,而是警告我不能把劄記拿出去,因為這事關一個大秘密。是一個什麼樣的大秘密呢?這是我後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可是當時我倒不怎麼在意,也就沒問,我家老頭子也不說就走了,估計他是想說的,隻是沒機會說就咽氣了,按他的性格,非憋屈死了。
再後來,辦完了老頭子的喪事,我一看他的存折,好家夥,全是零,難怪死也不提存折的事。好在我們家在長安街還有一家鋪子,賣的是臭豆腐,我也就繼承祖業,棲居在長安街裏。這家鋪子是我的祖輩傳下來的,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一代一代,每代人都是賣臭豆腐,算千年老字號了。雖是老字號,倒不常開,而且每任老板都是上了年紀的,唯獨我是例外,成了這鋪子上千年以來獨一份的年輕力壯小夥子。情況是這樣的,我們家族的人,無一例外在年輕時都跑到外邊去四處遊曆,不遊曆的也在別處謀生,到老了才回到長安街的鋪子裏,一邊賣豆腐,一邊撰寫整理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