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偉大的創造(1)(1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誰設計的?

1949年7月,上海解放不久,一天,時年32歲的曾聯鬆看到新政協籌(chóu)備會在報上刊登的一則征求國旗方案的啟事,欣喜不已,便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構思,設計了五星紅旗的方案。

一個月之內,全國應征的國旗圖案多達3012幅,最後選定38幅,曾聯鬆的五星紅旗方案編號為32。

當時多數人都比較傾向於另一方案。在那個方案中,紅色旗麵的三分之一處,加黃色長條,象征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而五角星位於黃色長條的上方,五星紅旗的方案已被否定。最後,田漢等人力主32號方案,認為還是五星方案好。而黃條方案有把中國分成南北之嫌(xián),如果這個方案確定,以後肯定還要修改的。

在民主的氣氛中,毛澤東從善如流。交全體政協委員審定時,他拿出五星紅旗圖案說:“這個圖案表現我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最後,經過投票,才選定了五星紅旗的方案。

在設計中,曾聯鬆首先考慮到以大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以四顆小星象征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每顆小星的角尖對準大星的中心點,以表示圍繞中心而團結。在原來的方案中,大星中還有鐮(lián)刀斧頭,後作了修改。其實,曾聯鬆並不是一位專業設計工作者。長期以來,他兢(jīng)兢(jīng)業業地在合作社企業界工作,早年參加過“一二九”運動,曾就讀於中央大學經濟係。

你知道我國國旗的曆史嗎?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了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垮台。9月,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會上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同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國旗麵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麗。

我國第一麵國旗產生於清朝末年。當年,清朝政府洋務派官僚李鴻章向慈禧太後奏請製定國旗,並呈上畫有虎、豹、獅、龍、麒(qí)麟(lín)、八卦等圖案的國旗。慈禧決定用金龍旗為國旗,通稱黃龍旗。黃龍旗最初為三角形,後改為長方形。從1900年起,在全國懸掛至清朝滅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一致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的國旗也由代表們擬定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共和的意思。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建立了獨裁的“國民政府”,改“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降半旗致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

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首領,比如總統、主席、總理等去世時,這個國家就會用降半旗的方式,來表示對去世領導人的哀悼。這就是世界上目前通行的降半旗致哀的習俗。何謂降半旗致哀呢也就是先將國旗升至旗杆頂部,然後再降到離杆頂位置的1/2處。

降半旗致哀習俗的來源大約有400年的曆史了。相傳,在1612年,有一艘英國船出海進行探險與考察。當船駛到一個陌生的小島時,船長等人與小島上的居民發生了衝突,在衝突中,船長被殺。船返航了,船員們的心情十分悲痛,為了表達對船長的敬意與懷念,船員們就把船上的旗幟從杆頂降下了一半。

此後,這個風俗開始在海上流行,不久,陸地上也開始采用。後來,這一習俗又從英國傳到了全世界。

如今,降半旗致哀已經成了一種國際慣例。當然,一般人無權享有這種禮遇,隻有國家元首或是對國家及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逝世時,才能降半旗致哀。

降半旗致哀的習俗不僅在全世界各個國家中通用,而且世界性的機構,比如聯合國,也采用了它。假如聯合國的領導去世,或聯合國中某成員國的元首逝世,聯合國也會降半旗致哀。

降半旗致哀,已成為一種通行世界的莊重禮節,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比如,1997年2月17日,我國偉大的領導人鄧小平同誌逝世,天安門就舉行了隆重的降半旗致哀儀式。

對於一些重大的災難,一些國家也會采用降半旗的方式致哀。比如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恐怖事件,數千人在此事件中喪生。事後,美國政府也采用降半旗的方式,表達了對死者的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