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聽著心裏氣憤,他對外麵的情況一無所知,但覺得自己治下沒有楊明遠得這般嚴重。沉默了吃了許久,深吸了口氣問道:“那德王治下又如何呢?”
“臣不知,臣重沒管過國中之事……”
“哦,那此次援明抗金,朝臣們就沒有官員勸諫?”
“……啊,朝堂啊?為臣倒真沒時間去坐……”到朝堂之事,楊明遠倒是想教教這位耍聰明而亡國的皇帝,哈哈一笑道,“朝堂就像是個戲台,要把戲演好就缺不得一兩個名角,名角都要花時間花力氣去教養提拔……”
“哦,有趣,有趣……”朱由檢第一次聽到這比喻,但覺得跟自己的朝堂很相像,覺得朝中就缺一位得力的良輔。問道:“那具體這事是怎麼定下來的?”
楊明遠道:“為了移民援明之事臣已想了多年,也讓官員們作了多年的準備,戲台上畢竟不是隻有名角嘛。讓跑龍套的先去辦事,籌備錢糧又不是一年兩年能做好,至於出不出兵那是另外回事。準備的差不多了,就把這劇本丟給某位喜歡唱的名角,讓他拿到戲台上去扯皮排演。臣隻要給他定個時間,至於如何齊頭並進動別的名角配合,那就看他有沒有把戲排好的能力了。五般這些名角都有十年以上的曆練,最後終能讓異黨份子配合著把這戲演好……當然,實在反對激烈的幾個,臣就出麵幫他一把,暫時把另幾個名角支走……”
“德王是黨爭?”朱由檢聽著臉色逐漸溫暖起來,感覺楊明遠這些話就是自己治下這個朝堂,亂哄哄地都不知聽哪個唱個唱戲。
“不,是陛下……”楊明遠道,“陛下應該是名看戲者,而不該上台去唱戲。事情都需臣子們去做,您管得太多臣子們就無法做事情了。曆朝曆代都有忠臣與奸佞,也有黨派爭鬥。如何讓他們演好對辦好事,全在旁邊看戲的觀眾,觀眾想看什麼他們自然會怎麼去演,不然演得戲沒人看,他們還有必要演下去嗎?啟年間這戲文唱得不是還可以嗎?魏忠賢再怎麼專權,可都是為了熹宗辦事,也是為了大明社稷。陛下您勤政愛民,可對底下之事不能做到全知全曉,去戲台上唱主角朝臣們如何能配合好呢?您在禦坐上看著,聽著,下朝後再細細想著,哪些會唱戲,哪些是媚上,哪些是在耍聰明,陛下心裏自然有杆秤了……”
“比如主和與主戰……”崇禎原來可是想主和的,這是他無知的決策。
此時就兩人,崇禎還能放下臉麵,楊明遠也不客氣地道:“今些年的情況跟靖康之恥很相似,當時宋廷選錯了合作對象,就像大明當時應該與日趨式微的蒙古結盟。此時時機已過,與虎狼言和還行嗎?大明立朝多年積弊良多,文官貪財、武將惜命,建州奴看得比陛下還清楚,怎麼可能與大明言和?再則,和談皆是因時之需,建州缺少漢民耕種,又遇荒災連年,就算簽了和約仍然作不得數。他們把大明視作一棵大樹,所以經常過來砍伐,認為時久必能砍倒大明入主中原……還有連年不止的匪患!”
朱由檢聽著這些話,直感覺渾身冰冷,身子一陣陣地抖嗦,眼淚都快流下來了,顫聲問道:“楊愛卿,大明還有救麼?”
“有,陛下。立國之本在於民心,當年高祖殺這麼貪官勳臣,他們還不是乖乖就戮?當然,現在不能太多殺戮,收複了民心,這些庸臣慢慢也就可用了。”
“可哪有錢糧賑濟災民?”
“抓耗子、懲貪!等打完這一仗,為臣再與陛下密議。”
朱由校聽到這裏心情稍有感觀,坐著拱拱手謝道:“德王忠言雖逆耳,朕在這裏謝過了……隻不知這次如何對付這建奴兵?”
“以殺止殺,殺痛他、殺怕他,讓他今後不敢來犯!”楊明遠想著拱手道,“不管殺掉多少,臣若令其大敗而歸,還望陛下增賜德國十二萬百姓作移民!”
崇禎微微笑道:“嗬嗬,好,好。shn各遷十五萬災民,免了他們受凍挨餓之苦!”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是讓楊明遠擴大賑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