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的自我思想決定他的為人。”行為是思想綻放的花朵,人們外在的言行舉止,無論是自然行為還是刻意行為,都是由內心隱藏的思想種子萌芽而來。
美國皮套業的明星約翰·比奇安,曾經是一名警官,隻是喜歡在業餘時間做皮套。後來,他創辦了全美最大的皮套和皮帶製造廠家——比安奇國際公司,專供執法人員和軍方使用。他也擔任過亨廷頓控股公司的顧問和瑟法裏公司的發言人。比安奇在這個行業有極大的吸引力,當他出現在皮套展覽台時,展廳的人們排著長隊,隻為一睹他的風采,就像西部鄉村歌星會見他的歌迷。他給別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信不信由你,38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在咖啡廳幹過活,我看見公司的老板進進出出,我觀察他們時就問自己:什麼使他們與眾不同?他們在幹些什麼?我應當好好研究一下。我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充滿信心。他們無所畏懼,他們是自信的。從那時起,我反複思考,後來發現,恐懼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你必須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你對自己沒有信心,任何人都無法相信你。”
萊尼特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工。他的朋友們條件跟他差不多,但薪水卻都比他高,住在高級的住宅區。萊尼特覺得很困惑,究竟自己什麼地方不如他們?在見過心理醫生之後,他找到了症結所在。他發現自從他懂事以來,就極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他總是認為自己無法成功,也從不認為可以改變這一點。於是,他痛下決心,再也不自我貶低,要信心十足。他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通過麵試,進入一家知名的維修公司,兩年之後,成為了行業中的著名人士。
在上麵的兩個例子中,他們的成功都被他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個人對自我的態度,既可以作為武器,摧毀自己,也能作為利器,開創一片無限快樂、堅定與平和的新天地。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中提到“自我接受”這個概念。他說:“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我們的心靈常常因為罪惡感,以及過去和現在所犯的種種過錯而自慚形穢。我們漸漸缺乏了尊敬和喜愛自己的能力。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麵對自己的缺點,容忍自己的缺點。這並不是不思進取、懶惰,這隻表示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夠百分之百的優秀。要求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更是荒唐。所以,千萬別這麼苛待自己。有時候,我們要試著練習自我放鬆,取笑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常表現為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有益健康的,有助於個人的發展,但超過了這個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積極行為了。如果一個人過於自我挑剔,當他從事一件事時,他會覺得自己很笨拙、很膽怯,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沒有勇氣繼續下去。這樣的話,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了。《聖經》中,當耶穌遇到受折磨的人時,他不去查問為什麼這些人會如此,也不會給予很多的同情,而是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忘記過去的錯,愛自己,你認為你是巨人的時候,你才會成為真正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