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換個角度問題會迎刃而解(1 / 2)

一樣的問題,看待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截然不同。當你遭遇挫折,身處困境感到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時,不妨跳出問題的本身,換個角度思考一下,這樣你會發現,問題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還是有樂觀之處的。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家晚上遭人偷盜,丟了很多東西,一個朋友聽說此事後來安慰他,然而,羅斯福卻笑著說:“沒什麼,不用為我擔心,我很高興。第一,那賊隻偷走了我的部分財產,而不是全部;第二,他隻是來偷我的東西,而不是要殺我;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見,事情並沒有嚴格的好與壞之分,隻是要看你如何看待。你看待的角度不同,自己產生的情緒就不同。我們不可能事事都稱心如意,遇到困難、煩心的事;如果采取既“進”又“退”的多條路線去想問題,去看人看事,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苦難與煩惱都是自己依靠過去生活中所得到“經驗”做出的錯誤判斷,這時,我們不妨跳出來,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樣你就不會為戰場失敗、商場失手、情場失意而頹唐;也不會為名利加身、讚譽四起而得意忘形。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一種高層次的淡泊寧靜。

在生活中,被人誤解或受點委屈是常有的事,如果我們此時不急於表白自己,而是換個角度來分析,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的階梯,那麼,取得更大的進步是有可能的。

作家嵇鴻先生在上海讀中學時,有一次國文老師布置了一篇題為“上海一角”的命題作文。他立即想起曾在虞洽卿路(今西藏路)與某路交界處,見過做道場的一個場麵。在20世紀30年代,這種歌舞升平的景象與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後的凶惡氣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嵇鴻對此感觸頗深,他隻覺得有千言萬語在腦子裏奔騰。於是他以此為題材提筆寫作,在紙上展現了一幅人鬼共舞的畫麵。

哪知作文本發下後,見到先生的批語竟是:“是否出自本人之手?”當看到這句評語後,嵇鴻的心裏十分平靜。他“波瀾不驚”,甚至還“喜出望外”。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他是這樣想的:先生既然懷疑我抄襲,正說明自己的作文已“非同尋常”。從此他信心大增,後來,終於走入文壇和講壇。

同樣是這句“是否出自本人之手”,換了旁人也許會使他們像被什麼刺了一樣,一跳三丈高,甚至從此對學習采取冷淡、敷衍的態度,自身的潛能也就因此而得不到有效開發和釋放。而嵇鴻先生正是因為善於辯證地看問題,才能夠“冷話熱聽”、“辣話甜聽”,從中得到激勵,因此終生受益,成了作家、教授。

人在複雜的社會中奔波,每天都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我們不換換眼光,而總是以某種思維定勢來評判誰是誰非,在看別人和看自己時下意識地采取兩種標準,那麼,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對自身、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再美的世界,也隻能是霧裏看花,甚至連花也不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