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裏的一個小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位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裏。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窮人對仆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而這裏的方法正是去進行創新,如果那個窮人隻是依照常規去乞求一鍋肉湯的話,毋庸置疑,他肯定得不到,那麼結果可能是他被餓死或凍死在那個暴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我們也許可以說,當時他別無選擇,在明知道常規方法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時,就選擇了創新,用創新的思維去為自己贏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從上麵的例子上我們可以知道,創新不需要天才,創新隻在於找出新的改進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辦法。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隻有其天賦的2%~5%,人可挖掘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規的創造性思維無疑是打開這扇大門的一把金鑰匙。隻有去打破常規,產生創新性思維,我們的個人才能夠得到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夠不斷前進。除了創新,我們別無選擇。
宋代著名文學家司馬光小時候砸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當人們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更多的評價是說他的機智、聰明使他有了那樣的想法,使另一個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幸存,卻忽略他此時打破常規思維的膽識。設想,倘若司馬光陷入常規思維的枷鎖,那個孩子就極有可能淹死,在此時唯有打破常規,進行創新,才有可能化險為夷,扭轉乾坤。
在近代,進化論的創始者達爾文也是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設想如果沒有達爾文當時的創新精神,打破常規,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觀點——進化論,今天的人類又將是何種狀態呢?
曾有一位探險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糧耗盡,精疲力竭,雖與外界取得了聯係,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尋人又談何容易?警方雖出動了數架直升機,仍是難尋蹤影。在如此“彈盡糧絕”,又無外援的情況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而此時探險家打破常規,割肉放血,這雖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鮮血染紅一片,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格外顯眼,最終,他獲救了。在似乎絕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規、解放思想,終於創造出了新的生機。
談古論今,任何成大業、幹大事者無不具有這種打破常規的創造性思維。在如今這個發展飛速的時代,無論在何種領域,都急需這種敢於打破常規的創新人才。想要占得先機,勝人一籌,創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