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齡留守京城,身患重病。李世民年初巡幸驪山溫泉,隨後又行幸玉華宮,當他得知房玄齡病勢嚴重,立刻召他到玉華宮。已經無法步行的房玄齡,乘坐肩輿進入內殿,直到禦座旁邊才下轎。李世民看到病得瘦骨嶙峋的房玄齡,由人攙扶著從轎裏出來,柔腸百轉,眼裏湧出了熱辣辣的淚水。君臣二人互相默默地注視著對方,眼睛瞪得老大,胸脯起伏,舌頭僵得說不出話來了。李世民把房玄齡留在玉華宮,命禦醫竭盡所能給他診治。聽到房玄齡病情稍有好轉,則喜形於色;病情加重,則憂鬱愁悶。房玄齡是唐朝開國的大功臣,又是玄武門事變的策劃者之一。李世民即位以後,他成為一代賢相。貞觀十一年,他受封當粱國公,女兒出嫁給高祖的第十一子韓王元嘉做王妃,李世民的第十七女高陽公主下嫁給他的次子房遺愛。房玄齡怕自己的權力過大,畏忌人言,幾次上書懇請辭掉宰相職務。李世民不許,反而晉升他做司空。房玄齡疾病惡化,救治無望,妻室兒女都集中到了他的病房裏,日夜守護。他嗓音微弱發顫地對兒女們說:
“我蒙受皇上的隆恩,不敢不進忠言。如今天下太平無事,隻有東征高麗沒有停止。明知其非而不說,那樣便喪失了做臣工的道義。”
“父親,該諫則諫。皇上龍體欠安,言詞得注意點兒。”“皇上深知我耿耿忠心,不會計較的。”“我們去跟你準備文房四寶。”兒女們被他說服了,表示支持。房玄齡抱病堅持,耗盡人生最後的一點餘力,上了一道奏疏,率直地諫道:“《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的功德威望可以滿足了,開拓疆土也應適可而止。判決一個死刑犯,陛下規定要作三次複議五次上奏,並改吃素食,停止音樂,無非是看重人的生命。現在驅使無罪的將士,把他們投到敵人的刀槍之下,使之倒斃沙場。難道士卒不值得憐憫?如果高麗違背臣屬的禮節,可以教訓他;如果侵擾百姓,可以斥責他;如果必將成為中原的禍患,也可以誅滅他。沒有這三條,對內宣稱為前代雪恥,對外宣稱替新羅報仇,勞民興師,豈不是所得到的極少,失去的卻很大!但願陛下容許高麗改過自新,焚毀準備渡海的舟艦,撤銷備戰動員令。中原和夷狄自然同聲慶賀,遠服近安。曾子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臣命在旦夕,若能蒙陛下采納將死者的哀鳴,感恩之情雖死不朽。”
李世民被房玄齡的至誠所深深打動,心中像泛開了潮水,怎麼也平靜不下來。他以深沉感傷的語調對留在玉華宮照護公公的高陽公主說:“你的公公病成這樣子,還憂慮我的宗社。如此竭誠盡忠,朕能不受感動嗎?”
房玄齡上書以後,進入了昏迷狀態。彌留之際,李世民親自走到病榻跟前,握著他的手訣別,珠淚雙流,悲痛得不能自已。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房玄齡溘然長逝。享年七十六歲。房玄齡輔佐李世民奪取政權,平定天下,最後在三公的高位上辭世,曆時三十二年。他和杜如晦一樣,從不談及個人的功勞,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魏征和王珪等人以諫諍著稱,房、杜並不跟他們攀比,而是到處宣揚他們的忠誠,促使李世民納諫,讓他們獲得了殊榮。李靖、李世勣東征西討,房、杜運籌帷幄,跟他們內外溝通,密切配合,屢戰屢勝,卻並不掠人之美,從中分享一分功勞。二人盡心盡力輔政,嘔心瀝血,廢寢忘餐,促成全國統一,開創貞觀之治,而把一切都歸功於君主的天縱英明,把李世民推到了千古一帝的明君之地,名垂青史,百世流芳。國人一致推崇他們為賢相,可是又舉不出他們在國計民生方麵的突出業績,品德的高尚可謂達到了無出其右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