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緊鑼密鼓(1 / 2)

時間在平淡中一天一天的度過,轉眼之間,益州北部地區在微妙的局勢中,已經度過了三個月的時間了。在這三個月之中,元起屯兵的武都郡、泰山駐軍的葭萌關和張魯的老巢漢中,三方都是相安無事,帶著絕不代表平衡就會這樣維持下去,正相反,這短暫的平靜,正是暴風雨即將到來的征兆,暗流已經彙集成了漩渦,隻要有一方引動這個漩渦,必定會引發一場你死我活的海嘯!

而最先打破這份沉靜的,卻是泰山。泰山隻是客居益州,暫時駐紮在葭萌關,他的老巢在南部荊州,可不是益州,他部下五萬大軍的一切軍需品,都需要靠元璋的供給,這種被人捏著命脈的感覺,是個人都不會覺得好受,就更不要說一代梟雄泰山了。

在過去的三個月中,泰山的黑手伸向了益州內部。他沒有立刻答應楊鬆開出的五千斤黃金的天價,畢竟五千斤不是五千兩,泰山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來,還不如表麵上答應楊鬆,然後把省出來的錢,去賄賂益州內部的官員呢。

在元璋身邊,第一個被泰山暗中買通的,是變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張鬆。張鬆其人,其貌不揚,其才不淺,他每每在夜深人靜之時,感歎元璋的暗弱,不足以讓他發揮出自己胸中的才智,在收到泰山拋來的橄欖枝之後,張鬆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奉泰山為主,讓泰山入主西川。不管泰山為人如何,比起暗弱的元璋,泰山可是強的太多了,張鬆相信益州在泰山的治理和帶動下,一定會比在元璋治下有更好的前景。從這個層麵上來講,張鬆暗中投靠泰山。卻是和錢財無關,錢財隻是起到了一個媒介的作用,讓泰山和張鬆發生了串聯而已。

至於比泰山更加英明,實力也更加強大的元起,張鬆卻認為,元起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了,地域廣闊,麾下人才濟濟,如果投效元起的話,益州不一定得到元起的太多重視。畢竟元起的軍政中心在幽州和冀州,與益州南轅北轍,相隔的實在是太遠了。從私人角度上來講,元起麾下早已有了八方全才、五虎上將和八部良將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張鬆雖然自視甚高,但他卻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比不上這些賢才,若是投效了元起,最多也隻是個太守的職位。甚至還不如在元璋麾下受重用。因此,張鬆也就斷絕了投效元起的想法,暗中投靠了泰山。

在投靠泰山之後,張鬆接連十幾日把好友法正和黃權請到自己家中。設宴款待他們,每次到酒宴結束的時候,張鬆都會愁眉苦臉的歎息幾聲,法正和黃權一再追問。張鬆卻什麼也不肯說,惹得法正和黃權好奇不已。連續半個月之後,張鬆才鬆口。把自己已經投效泰山的事情說了出來,並言明自己並非是貪圖富貴,而是要為益州尋找一位明主。同時,張鬆也把自己先前對元起和泰山兩人的分析說了出來,認為益州隻有落到泰山手裏,才會有更為光明的前景。

對張鬆的話雖然感到極度吃驚,但是當法正和黃權靜下心來仔細一想,卻認為張鬆分析的很有道理,在經過短暫的掙紮之後,這兩人也同意了張鬆的做法,並在張鬆的引薦信之中,向泰山表達了自己願意投誠的心意。

在得到張鬆三人的暗中支持之後,泰山忍不住心花怒放,現在,泰山認為時機已經到來,是時候該反戈一擊,占據益州了。但是對於泰山這位徹頭徹尾的偽君子而言,他可不想背負侵吞同族兄長基業的罵名,在出兵之前,泰山必需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作為討伐元璋的理由,以便達到師出有名,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於是,泰山暗中找來了龐統,希望龐統幫他出出主意。龐統在經過考慮之後,認為以戰事已平,張魯受到了足夠的警告,不敢在出兵西川為由,讓泰山率軍退出益州,返回荊州,同時在CD散布謠言,說泰山懷有二心,讓元璋主動出兵來攻打泰山,這樣一來,泰山就有了討伐益州的借口了。這可是一條苦肉計,由不得天下人不信,泰山的名聲也可以借此得到保全。

同時龐統還提出,不妨重金賄賂楊鬆,讓他勸說張魯擋住元起,使得元起無法分身來救援元璋,從而為泰山拿下益州去除一個障礙。對此,泰山欣然同意,立刻讓糜竺帶著黃金兩百斤秘密前往漢中,去賄賂楊鬆。泰山相信,兩百斤的黃金,隻是讓楊鬆幫他擋住元起,楊鬆一定會認可這個價碼的。

當一切的事情都計劃妥當之後,泰山準備正式撕破偽裝,和元璋刀兵相見了。心中雖然已經和元璋決裂,但是泰山的表麵上卻沒有露出絲毫端倪,用和往常一樣的口氣,一樣的措辭,給元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離開荊州已經四個多月了,心中實在牽掛,現在張魯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警告,短期內絕不會在出兵來犯益州了,因此向元璋請求,要帶領兵馬借路返回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