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南郡,當陽縣,魏軍大營。
此前,司馬懿奉魏王曹操之命,聚齊南陽、汝南二郡萬餘屯田兵後,即趕赴襄陽,與時任平寇將軍的徐晃麾下三萬精兵合於一處,號稱五萬,以夾擊關羽為名,南下侵攻原屬蜀漢、而東吳尚未來得及消化的城池。
數日來,大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接連取得中盧、臨沮、邔縣、編縣、宜城五個縣,兵鋒直抵夷道和當陽縣。
東吳呂蒙考慮到沔水水軍未至,未免野戰失利,在盡遷當地百姓後,隻得將這幾個縣城拱手相讓。
但徐晃和司馬懿也深知,魏國先後曆經漢中大戰、襄樊大戰,以及境內各種叛亂,外表看著來勢洶洶,內中實在已是行無餘力了。
由是,經過多日試探,魏、吳兩方以當陽一帶為界限,平分荊州南郡諸縣城。
總算孫權請求歸附的奏表還沒涼透,兩軍雖然形勢緊繃,總算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這幾日來,司馬懿實在忙碌得很,同時也惱火得很。
主將徐晃仗著資曆軍功,不太看得上他這個文官出身的將領,從沒給過什麼好臉色;又兼屯田兵戰力不強,故而他隻得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安營紮寨、巡邏警戒之類的活計,攻城略地的功勞,幾乎沒有他麾下屯田軍什麼事。
盡管如此,司馬懿卻十分珍視這次機會,隻因這是他第一次以屯田軍主將的身份參戰,而非一直以來扮演的謀臣角色,故而縱然再微小之事,也莫不親力親為。
經過這些日子的磨煉,他的目光不再僅僅關注整齊威風的騎兵和那些手持盾劍和弓箭長矛的戰士,或者敵我背後你進我退、暗藏機鋒的謀略兵法;他更多的開始關心大軍作戰期間,幾萬人所需的吃喝消耗。
原先他在曹操身邊充當謀臣時,也曾經手過數以萬計的糧草、兵甲,與他而言,當時這些隻是記載軍帳簿上的一串數字而已。
但等真的到了軍中,他才發現想要將這些數字落實到實處,其中所蘊藏的學問極大,以他聰明絕頂的智商,一開始也被搞得頭暈腦脹。
不得已,他隻能舔著臉向徐晃求教。
其實,他早就看出徐將軍不太看得上自己,但他並不在意,所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隻要對自己有用,忍受些冷言冷語有什麼關係?
他時刻就像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如饑似渴地吸收先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
如此十幾日下來,他已經知道每個民夫可以背六鬥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幹糧;一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這些士兵就隻能前進九天的路程。
他也知道了一支軍隊到達一個地方以後,先要在軍營附近建立一個流動市場,靠附近的商人和民眾進行交易轉換,從而獲得當地的各種物資,這叫做“因糧於敵”。
大抵糧食運輸效率極低,運輸過程消耗之嚴重遠超常人的想象。
故而為主將者,一定要要周密安排,合理調度,做好發生任何意外的預案。
司馬懿是一個能夠舉一反三之人,他在意識到己方運糧困難的同時,對於敵方而言,這個難度可能更甚。
故而,假如正麵戰場不勝,如果能夠從這方麵著手,未必便不是一個破敵的思路。
如是這幾日下來,他處理起這些事情,終於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就在前天,魏王傳來一道令旨傳來,上麵隻有短短一行字:
“孤聞劉備東來征吳,當為其留一箭之地。即刻起,公明(徐晃字)西取上庸三郡,仲達還鎮襄陽,宜速行之。”
司馬懿接到令旨的第一時間,就已經猜到魏王曹操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