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偏科(1 / 2)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一月初九,漢軍各部按照約定,水陸並發,順流而下。

北路大軍先鋒張苞領虎賁衛,一路擊破東吳前哨李異、劉阿部,兵鋒直抵夷陵;

吳班、馮習二人統領三千水軍順勢屯駐在夷陵西陵峽,設水軍大營;

黃權領五千益州郡兵,在水軍的掩護下,搶灘江北,於夷陵道設江北大營,防範北岸的吳、魏軍隊;

劉備本人則在關羽、張飛、法正的護衛下,親率主力步騎三萬,沿長江南岸順江東進。

關平作為南路大軍的先鋒大將,沿途逐一拔除東吳設立的據點、哨站,兩日內暢行一百二十餘裏,卻於夷道城前四十裏處止步。

因為在往前十裏,就是吳軍的營盤。

原來,早得了消息的東吳偏將軍,右部督(大都督)陸遜率所部萬餘,在夷道城西三十裏外、長江南岸猇亭處設立大本營,堅守不動靜待時機。

漢軍如想繼續深入,則必須突破眼前這一道關卡。

長江南岸,漢軍大營。

關平作為南路的先鋒大軍已經將營盤粗粗紮好。

隨著劉備中軍到來,漢、吳兩方大軍就此在長江南岸,夷陵-猇亭一帶展開對峙。

這日上午,薑維領著數十羽林郎,將劉備、關羽、張飛、法正護衛到一處高峰上。

這座山峰是巴山餘脈,仿佛平地隆起數百米高。眾人登高望遠,周圍數十裏地形景觀盡收眼底。

眾人隻見自家大營北依長江,西接大巴山東段延伸,位於長江沿岸一處狹長的河穀平原上。

隻要出了這一處河穀地形,接下來就是一片廣闊的平原。

到時候,隻消攻下夷道城,大軍向南可以護翼武陵、零陵二郡;往東可以順流之下,直取南郡的江陵、公安二城。

地勢對漢軍而言,可謂一馬平川,再無遮掩。

然而,十裏之外,陸遜所紮的大營仿佛像是一道鐵閘,橫亙在這片河穀平原的尾巴處,牢牢鎖住漢軍東進的通道。

見此情狀,法正歎道:“吳軍營盤東麵依水,西麵靠山,往南三十裏便是夷道城,往來運輸物資極其便利,隻消一心應付北麵之敵即可。這位新任的大都督眼光可毒辣得狠,絕不可小覷。”

薑維聞言,暗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他知道曆史上的夷陵之戰,陸遜就是在這個地方設營堵截劉備大軍。

他背後就有城池提供物資供應。而蜀漢方麵,先不說益州運糧到秭歸有多難,隻說從秭歸運糧到漢軍大營,路程便是吳軍的五倍。

曆史上,陸遜打定了靠後勤耗死蜀軍的主意,堅守營寨不出。

而劉備一心想引誘陸遜出營決戰,使出了諸如誘敵、偷家等各種手段。但陸遜依舊一副他狂任他狂,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的姿態,兀自巋然不動。

劉備見兩計不成,也沒有更好的對策,也隻好靜下心來,將大軍分為五十餘營,憑借山勢險要和陸遜繼續對峙。

隨著兩軍對壘的時間越拖越久,荊州的天氣也越來越炎熱起來,劉備為了增強攻勢,甚至陸續讓水軍上岸當做陸軍進攻東吳的營壘。

不知不覺進入了這一年的潤六月,空氣中彌漫著升騰的熱氣,吳、蜀的將士都熱的快受不了了,蜀軍士卒隻能退入林中乘涼。

陸遜看準時機,派遣縱火犯朱然、韓當二將於劉備前部放火燒山,吸引蜀軍注意;又借助東南風向,陰乘戰船溯江西上,到劉備大營後方放了一把火,隨後突襲駐紮在夷陵、涿鄉留守的蜀軍後衛船隊。

蜀漢水軍既要往來運送物資,又被當做陸軍使喚,將士皆疲憊不堪,守備十分鬆懈。竟然被朱然成功突襲,奪取、焚毀船隻無數,蜀國水軍即刻崩潰。

蜀軍大本營方麵,陸遜看準東南風起,處處點火,火借風勢,風借火威,火勢太猛。劉備此前備下的防火措施難以撲滅,大火蔓延,一路燒到大營,先鋒營和前軍已潰,潰兵逃散已經收攏不住了。

這一戰,劉備僥幸逃脫;傅肜、馮習、張南、蠻王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投降;黃權歸蜀的後路被斷,隻得北麵降曹;吳班、陳式因駐守西陵水軍大營,僥幸逃得一命。

蜀漢水陸馬步七萬大軍全軍覆沒,諸葛亮勵精圖治、積累了兩年的益州軍糧、盔甲、武器被付之一炬。

隨後,陸遜著人逆流而上,逐一奪取秭歸、巫縣,自此,蜀漢勢力徹底退出荊州。再後來,便是白帝托孤,劉備身死之事了。

薑維想到這兒,心情不免十分沉重。

抬眼望去,但見劉備、關羽、張飛圍作一團,臉上均是躍躍欲試的表情;而法正卻麵色沉重,孤立於山崖之畔,任憑冷冽的山風將他的大氅吹得獵獵作響。

見此情形,薑維心中反而有些平靜下來。

還好,已方還有法正法孝直在。

曆史上,白帝托孤後,諸葛亮曾感歎:“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製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製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