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一月,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但兩陣指揮台上觀戰的劉備、關羽、孫權、朱然皆汗流浹背,渾身燥熱難抑。
於孫權而言,孫桓部已是他最後希望。
若蜀軍陳式部擋不住孫桓部的衝擊,那麼孫桓部極有可能沿著漢軍月牙,逐一打開缺口。
缺口一旦打開,就意味著被堵在中間的數萬吳軍士卒可以一擁而上,直接衝擊漢軍本陣。
對於漢軍而言,若陳式部能夠拖住孫桓部一時半會,拖到法正布置的伏兵到達,那麼此戰就穩如泰山了。
沙摩柯遲遲不現蹤跡,劉備不由大急,連連頓足道:“沙摩柯的伏兵怎麼還沒發動?怎麼這麼慢!”
法正也坐不住了,雙目死死盯住吳軍身後林地,淋淋汗水不住滑落。
這一刻,對於兩方而言,皆可謂千鈞係於一發。
孫桓部已經在高聲呼喊間,同陳式部接上。
陳式部登時腹背受敵,鋒線上不斷有將士受傷倒下,眼看便要立足不穩。
陳式立於陣後指揮,怒得咬牙切齒。
他從一介小卒一步一步升至中級將官,憑借的就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八字而已。
他是忠誠軍漢的典範,即使上級的命令是讓他深陷險境,或是孤軍深入,他都會毫無疑問的執行。
譬如去年的漢中大戰,劉備兵行險招,派遣包括他在內的十餘名將領帶截斷馬鳴閣道(棧道),這種自殺式的計劃,他還不是沒有二話、毅然決然去了?
這一戰,主將既然將守護月牙右翼的重任交托於他,沒有後撤的命令,他一步也不願意退下。
陳式拔刀在手,本能地領著親兵上前補住陣線缺口。
見到本部主將親自出馬,身先士卒,漢軍士氣稍穩,不至於速敗。
與之對陣的孫桓深知甘寧一路奇兵已經失效,最後破局的關鍵還在自己這邊,由是親冒矢石,立於戰陣第一線,大聲催戰不止。
位於陳式部正麵的吳軍收到友軍鼓舞,士氣漸起,奮其最後一波力氣,誓死衝殺。
陳式的虎步右軍縱然誓死堅守陣地,但兩項夾擊之下,將士越殺越少,陣容越殺越薄。
時戰場上殺伐四起,喊殺聲衝天,人人皆是鬥紅了眼。
薑維在即將殺敗周循部時,就已開始瞭望戰局。
他自那日決石口伏擊諸葛瑾、孫桓部起,目光不再僅僅拘泥於自身一部。
這幾日又經得關羽手把手教導,已經初步建立起總覽戰場全局的意識。
如今能夠參與到這般規模空前的國戰,他又如何能不抓住機會,好好學以致用一番?
薑維高坐馬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六識大開,三五息功夫就已看破雙方大軍的處境。
此時此刻,雙方陷入勢均力敵的較量,兩方皆如被重物死死壓住的駱駝,就看哪一方先出現最後一根稻草了。
薑維決定去當那一根稻草。
誠然,孫桓部遠在三百步外,須臾之間攻擊不到。
但吳軍前部和中軍正密密麻麻擠在狹小的中場,最近的不過五十餘步。
孫桓部可以夾擊己方右翼,羽林衛如何不能背襲吳軍前軍和中軍的後背?
隻要先行擊潰吳軍主力,哪怕孫桓擊潰己方右翼,又有什麼用?
就看哪方速度更快!
薑維念及此處,倏忽將長槍高高舉起。
羽林郎經過他的整訓,皆知主將高舉長槍,是立起標杆的意思,意在讓所有騎手能夠在複雜的戰場中一眼望見,然後排除萬難向主將靠攏。
句扶、林航、沈峰幾人跟隨薑維日久,隱約知道他的心意,於是相互嗬斥催促,隻片刻就聚起越來越多的羽林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