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之缺陷?
薑維略一沉思,便回道:可是結好孫權麼?
不錯!法正讚道:“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都好說,然施行此策最關鍵、也是最不穩定的一環,便是要結好孫權。”
“孔明意圖以吳軍阻擋東線夏侯惇的二十六個軍,以及張遼的合肥軍鋒,減少我軍在關隴、宛洛兩個方的壓力。”
“隻是在餘看來,且不說孫權此人人品信義如何,便是東吳內部不也存了兩分天下之計?荊州一地固然關乎我軍北伐,同樣也關乎東吳全據長江之險。死生存亡之地,安能握於他人之手?”
“餘以為,孔明對東吳這個盟友期望過高了。”
薑維聞罷,心道法正說得確實有些道理。
但同時,他也知道,其實孫權本來還是能夠按照諸葛亮設計的路線配合的,他本人是鷹派的領袖,能夠聽從魯肅勸諫西和劉備,與此同時,屢屢興兵北討曹操。
隻是數攻合肥不利,幾番損兵折將,東吳內部便有了另一種聲音——既然曹操難敵,為何不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何為不敗之地?
當年魯肅曾留《榻上策》,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直指荊州北據漢水、沔水,是固保東吳的帝王基業。
與此同時,魯肅又曰:“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意思是,假如劉備與咱們同心協力,不妨稍加容忍;但凡露出一絲不恭,就吞並之。
其實說起來,東吳四大都督之中,論才能手段,魯肅不過中人之姿;但若論及轉圜靈活的戰略眼光,魯大師之稱當之無愧。
劉備取川後,對待孫權果然不如之前恭敬,兩方甚至一度兵戎相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奪取了益州,孫權希望收回借出的南郡。劉備卻推脫道,當我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給你。
惱羞成怒的孫權派魯肅、甘寧、呂蒙立即攻下了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孫劉矛盾大大激化,遠在益州的劉備立即回師荊州,準備與孫權開戰。
後來在雙方外交家的一致斡旋努力之下,又鑒於需要共同麵對曹操的威脅,孫劉最終握手言和,以湘水劃界,平分荊州。
實際上,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雙方關係已趨惡化。
這也意味著,孫權不再信任劉備,想要撇開劉備單幹;而單幹的前提,是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這也意味著,孫權進取之心盡喪,割據一方的念頭成為主導。
從這個角度講,呂蒙才是的鴿派。
於是乎,有了關羽北伐,孫權背盟一事。
薑維念及此處,不免陷入沉思。
法正瞟了他一眼,又繼續道:
“主公入川時,荊州是根基之地,隆中對既為國策,我等身為人臣,自當努力將此願景實現。隻是如今荊州已失,先不說我軍無力再次占據荊州;即使哪日一舉而下,漢吳雙方既然已經撕破臉皮,結好孫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隻怕到了那時,荊州便是腹背受敵之局麵了。”
薑維心道,不錯,荊州問題不解決,漢吳之間永遠沒有和解的一天。
由是問道:“那依尚書令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