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諸葛連弩(1 / 2)

諸葛亮靜靜望這台織機,心中殊不平靜。

他太知道改良織機效率對益州蜀錦業,甚至是對朝廷的作用了。

益州之地有田租口賦,鹽鐵之利,本就以富饒著稱。但凡肉食者稍稍花些心思,軍民自給自足那是綽綽有餘的。

隻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漢中王高舉興複漢室的大旗,斷然不可能隻求偏安一隅,定是要不斷發動對強敵魏國的攻勢的。

以益州一州之力對抗天下八州,其間軍費消耗之巨,諸葛亮作為主政之人,自是知之甚詳。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由此可見,戰爭之根本,比拚得還是錢財國本。

於是,開源節流、為朝廷創造更多收益便成了諸葛亮最為關心之事。

他治蜀以來,發布實行了一係列政令措施,除了閉關墾殖以增加糧食產量之外,還上表朝廷設置司金中郎將和司鹽校尉兩個衙署,將益州各地的鹽、鐵礦產劃歸官營。

這一係列舉措雖然有招物議,但確實令朝廷賦稅收入大增,短短數年時間便已足夠維持朝廷官俸、軍糧、賞賜等支出。

隻是若要發動北伐這般規模空前的攻勢,以現有之財力物力,隻怕仍顯捉襟見肘。

於是善於挖掘的諸葛亮敏銳地察覺到了蜀中名產蜀錦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蜀錦工藝繁複,精美華麗,若以奢華貴重而論,錦在紗、羅、綾、絹、緞等十一種絲織品中位列第一,用寸錦寸金形容絕非虛言。

此時,江東曆代尚未有錦,而蜀中的紡織技術、刺繡技術獨步天下,故魏國求市於蜀中,吳亦資買於益州,至是乃有之。

蜀錦除了被視為重要的外交和賞賜用禮物,販賣此物的利潤亦成為朝廷補充軍費的不二之選。

“決敵之資,惟仰錦耳”絕非一句空言。

為了鼓勵益州蜀錦織造,諸葛亮重新設置錦官,以管理官營的織造工坊;亦鼓勵民間百姓多多參與;甚至在家中田地上亦種了八百株桑珠,以示榜樣。

正是在他的鼓勵和提倡下,不過幾年時間,蜀郡境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織機,益州的蜀錦織造業迅猛發展,空前繁榮,用“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形容此時的蜀郡那是絲毫不為過的。

如今,每年僅官營工坊便可織造精美的蜀錦十萬匹,若按照中等蜀錦的價錢每匹一萬錢折算,僅蜀錦一項便可為朝廷創出十億錢的軍費開銷。

蜀錦好則好矣,但諸葛亮也深知織造此物太過於耗費人力。

以黃月英之巧手聰慧,仍需耗費十五日方能織成一匹,而民間織工耗費一月、兩月才能織成一匹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若是織機工藝有所改良推廣,使得織錦效率能以兩倍、三倍甚至四倍的速度提升,那即意味著官營蜀錦產量能從十萬匹提升至二、三十萬匹,甚至四十萬匹也並非遙不可及。

對於朝廷而言,這亦意味著軍資問題的迎刃而解。

念及此處,諸葛亮緩緩收回神思,感歎道:“德衡獻此織機,利在當代,不亞於開疆闊土之功也!”

馬鈞聞言,頓覺受寵若驚,忙不迭道:“鈞…鈞一愚之得,當…當不起先生如…如此謬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