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好好的宴席,因為楊儀的挑釁,終究失了應有的祥和氣氛,勉強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終於還是草草收場。
期間諸葛亮也曾想辦法試圖緩和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但兩人均非大度之人,雖然軍師的麵子不得不賣,中間也曾相互敬酒,但無論如何,彼此之間的梁子總算是結下了。
諸葛亮見狀也隻得徒呼奈何。
次日便是分別的日子。
這一日,薑維將領著屬於他的團隊,護送著司金中郎將張裔、大匠蒲元以及近百名鐵匠,趕赴由馬超駐守的沔陽。
他是為了執行平羌之策,而張裔、蒲元則是為了重新啟動沔陽官鐵。
時前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下詔,在全國四十九個產鐵的郡縣設置鐵官,負責鐵的冶煉,鐵器的製作與銷售。
漢中沔陽本為四十九處官鐵之一,但後漢時期漢中為張魯占據,朝廷便失去了對此地官鐵的控製;後來漢中之戰後,曹操遷走了漢中全部軍民,臨走前還毀去了許多重要設施,以官鐵之重要程度,自然難以幸免於難。
朝廷此番卻是終於騰出手來,準備重置沔陽官鐵,以作為鑄造武器、兵裝、農具的前線基地。
與此同時,諸葛亮亦將帶領其餘臣僚趕赴的城固縣。
在哪兒,蔣琬主持了十萬荊州軍民粗粗分完田地,並趕種完了今年第一撥糧食。
而他將與關平二人一道等候諸葛亮的到來,協助其開展接下來的築建城池、興修水利等項目。
南鄭距離沔陽不過百裏路程,又都是平曠的土地,薑維領著約莫二百人的隊伍,從早間出發,一路馬不停蹄,預計傍晚時分即可抵達。
卻說此行路上,大匠蒲元一直盯著薑維腰間的神刀“麟嘉”張望。
薑維知道此刀是由他打造,更知道此人是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匠作大師,以後少不得有倚重之處,便漸漸起了交往的心思。
於是在中途歇息時,他主動湊近蒲元,解下腰間長刀遞將上去,笑道:
“傳聞蜀中蒲元,乃是歐冶子複生,曾為漢中王鑄神刀五千柄,其中更有有佼佼者六柄,維此前蒙漢中王恩賜,得授如此神刀,幸之何也!說起來,倒是要感謝蒲大匠。”
蒲元忙起身接過“麟嘉”,細細摩挲片刻,抱拳歎道:“將軍年紀輕輕就已戰功卓著,如此寶刀,正值將軍擁佩,正所謂寶刀配英雄也。”
說完,便將“麟嘉”遞回。
薑維又招來薑武,從他背上解下夷陵之戰的戰利品、孫權的佩劍白虹劍雙手奉上,又問道:“蒲大匠乃當世大師,請問以大匠之見,此劍如何?”
蒲元從見到白虹劍的第一刻起,就再也移不開目光了。
但見他抽劍出鞘,手捧四尺劍身,從劍尖到劍脊,再到劍身,皆作細細打量,不時還伸出雙指去彈敲。
把玩良久,他的雙眼漸漸迷離,臉上呈現出陶醉的神色,方戀戀不舍地移開目光,讚歎道:
“此劍鐵質細密,用的是東吳百鍛技術萬辟千錘而成,劍身平順長直,一絲雜質也無,如此寶劍,實乃元平生僅見。”
薑維奇道:“莫非以先生之才也鑄不出如此寶劍麼?”
蒲元笑了笑,道:“倒也不是鑄不出,而是鑄造如此吹毛求疵的寶劍,沒有兩年功夫可不行,實在耗時耗力。須知鑄造這樣一柄劍的功夫,夠元鑄成五百柄質量上乘的環首刀了。”
薑維聞言,咋舌不已。
後世有一句名言,叫做一分價錢一分貨,三分價錢兩分貨,十分價錢三分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