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威率隊遠道而來,薑維便在公署中置頗具羌人風俗的烤全羊接風宴。諸人暌違經月,席間自然少不了一番打鬧,一夕歡愉不提。
堪堪用罷,薑維直奔主題,問起漢中的情況。諸將離開漢中近月,不知近況如何,皆湊近來聞。
但見糜威淨手漱口一番後,感慨道:“如今漢中最大的事情,便是修治山河廢堰。軍師當真了得,趁著農閑發動一萬民壯,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已將廢堰修複了七七八八……”
魏榮咋舌道:“一條破溝渠怎得要動用近萬人去修?”
糜威一翻白眼,嗤道:“你懂什麼!山河堰是漢中之本,長七十餘裏,大小支渠數十,凡溉南鄭、褒城田十萬餘畝,是漢中之本!當年高祖的相國蕭何調動數萬民壯,花了數年功夫才修成此渠,眼下諸葛軍師隻用萬人就將它疏浚完畢,這是千古未有之功也!”
魏榮訕訕道:“原來這山河堰還是文終侯所修啊?”
薑維緩緩頷首,緩頰道:“不錯,當年高祖受封漢中,相國蕭何和將軍曹參肇創山河堰,開渠引水,分流灌溉,不數年功夫,漢中積粟百萬,足兵足食,高祖這才得以橫掃關東,與項羽爭天下。此渠之緊要,幾乎可並肩關中的鄭國渠、白公渠,以及蜀郡的都江堰。”
諸小將因為大多習武的緣故,對鄭國渠、白公渠可能不曾聽說,但都江堰在益州大名鼎鼎了,人盡皆知。前幾年諸葛亮重修都江堰後,灌溉千裏,昔之瘠薄,今為膏腴,四川平原終成天府之國。
龐宏偏向文臣,對此知之甚詳,不由讚道:“軍師運籌帷幄,蕭何再生也!看來漢中明年的收成頗為可期啊。”
糜威興致甚高,繼續道:“正是這個道理!
又道:“還有那個姓田的老丈,獻計設計了許多聞所未聞的耕作工具,軍師見之大喜,已經命蒲大匠多加打造,聲言明年春耕時普及推廣。軍師還說了,雙管齊下,明年漢中有望增加歲收二十五萬石,以助軍儲。”
眾人聞罷諸葛亮對漢中的治理有了長足進展,盡皆欣慰不止。薑維心道:“軍師腹有溝壑,又重視使用各類技術人才,果真臥龍之才!也唯有他,才能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讓荒無人煙的漢中迸發出新氣象。”
這時,魏榮忽發生問道:“我爹如何了?姓楊的那廝還在南鄭聒噪麼?”
“不得無禮!”薑維橫眉斥道:“論官位,楊威公是朝廷重臣;論輩分,比魏將軍還高半分。大庭廣眾之下,怎能如此口無遮攔?以後須收斂一點,須知禍從口出的道理。”
魏榮訕訕道:“知道了。”在蜀中時,他隻覺薑維和和氣氣,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好朋友;但到了漢中、武都以後,他又覺薑維仿佛換了一個人,說話做事隱含威嚴,令人不敢拒絕,也不知到底為何。
這廂糜威笑著緩頰道:“楊威公跟在軍師身邊,等閑見不到魏將軍。額,漢中與軍師行轅的文書走動,眼下都由費禕費文偉負責。”
“原是如此!”薑維聞言,心中一片通明。
在本來的曆史上,費禕就是憑借出使東吳達成盟約,以及作為楊儀與魏延之間溝通的橋梁而立下大功,從此深受諸葛亮的器重。
費禕正走向他的人生軌道,薑維忽又想起與他齊名、甚至更勝一籌的蔣琬,便問道:“可有蔣琬蔣公琰的消息?”
糜威回道:“蔣公琰此番倒是立下赫赫功勞。他先於年初抵達漢中勘測地理,再於春末夏初主理安置百姓、分配土地事宜,眼下聽說在修浚山河堰一事上保障後勤,亦立下大功,隻怕回益州後,升官在即了。”
薑維聞罷,不由緩緩頷首。
蔣琬、費禕兩人本就才華橫溢,如今到了漢中這個百廢待興的地方,一身本事終於如願施展,卻是開始嶄露頭角了。
他又回首望向身為二代的夥伴,但見人人麵有希冀,滿懷對建功立業的渴望,當下長身而起,環視四周,朗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