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武都平定(1 / 3)

武都郡治、雅頓的居城下辯城位於略陽城西北七十餘裏,路程雖然不遠,但中途山川密布,河網縱橫,可謂殊難行走。

眾騎淩晨時分自略陽出發,一人雙馬,仍是堪堪耗費了一日一夜才告抵達。

卻說下辯一地,經過雅木吉、雅頓兩代治理,人口牛馬相對較多,亦有不少土地墾殖,其發展程度較之略陽更顯繁榮。

隻是一路行來,但見所遇之人,個個麵帶驚懼,大有草木皆兵之感。

眾人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蓋因羌王雅頓盡發大軍出征,想來每一部、每一戶家中都有青壯應征出戰。

略陽大戰的消息尚未傳來,但老家已然讓人一鍋端了,誰都知道雅頓失敗已是必然。

由是,留守後方的族人既要擔心隨軍子弟的死生存亡,還要擔心敵人事後是否要追究株連,麵對這樣的情況,試問他們怎麼敢不心生忐忑、惴惴不安?

此時下辯城的氣氛隻能用“擔驚受怕”四字形容。

總算此間的征服者馬超在他們心中素有威望,又加派兵士巡邏,故而形勢還算穩定,尚未發生大亂。

眾人進得城中公署,馬超備下簡易的接風宴款待。

對於略陽能以區區兩千不到的羌兵,最終擊敗雅頓八千大軍這一戰果,他深感意外,席間自然少不了一陣感歎和寒暄。

宴後,他又派出手下分別安置諸人,他自己則親自引了薑維、馬岱二人入內室商議接下來的大事。

說起來,諸葛亮身處漢中,能決定武都大小事宜的,也就這三個土生土長的西北漢子了。

入座奉飲,馬超直奔主題,訴苦道:“辛苦伯約與岱弟好一番奔波,原是我奪了下辯後經得清點,雅頓治下共有羌人三千餘戶,如何安置卻是棘手,這幾日真是愁煞我也。”

馬岱奇道:“兄長何不效仿我等對雅拉索部的做法,將這些人口盡數遷入漢中,讓男的挖礦放牧、女的耕田織布?”

馬超搖頭道:“我手上終究隻有兩千兵力,對付小一些部落自然可以隨心所欲,但此間畢竟有近兩萬人,區區兩千兵力隻能勉強維持秩序,若要用強的,一個處理不當,就可能會激起反抗,到時局麵反不好處理。”

“那便讓他們留在此地,操持舊業也未嚐不可。”

馬超眉頭更皺笑,歎道:“岱弟想得太也容易了。實不相瞞,這個雅頓表麵看著強盛,實則其族中牛羊已經不足十萬頭,兩萬人僅靠這些牲畜,又如何能夠存活?”

薑維聞言,不免心道,原來參狼羌這幾年間內耗得著實厲害,家底子幾乎要敗完了,如此一來,這一族勢必要靠對外掠奪,才能補貼族用。

但轉念又想到,武都諸羌既然已經會盟,同歸大漢治下,自然不可能再讓他們妄動幹戈了,如何給他們一條生路,穩住當前局勢,才是當務之急。

念及此處,薑維抱拳道:“維此來,就是來給將軍獻計的。”

“哦?還請細細說來。”

薑維稍稍理了理思路,即開口道:

“維此番帶了雅丹隨行,他是已故羌王雅木吉的智囊,而此地的羌人原歸雅木吉統領,雅丹多有人望。維以為,若著他出麵安撫百姓,強調我軍隻誅首惡,不興誅殺之策,當能寬羌人之心。”

馬超先是點了點頭,但旋即搖頭道:“羌人不服管束,這一策能暫緩其心,終非長久之計。”

薑維笑了笑,又道:“此外,朝廷將在武都設武興督,我等可擇羌人強者青壯為軍。羌人物資短缺,為保生計,便不得不加入我軍,我將可將軍隊交由信得過的羌將統領,以漢將為監軍,置於武興督管轄。如此一來,不僅朝廷可以極低的花費募得一支立時可用的仆從新軍,亦可大大降低羌人造反的可能。”

說起來這是他借鑒自北宋的招募廂軍之製。

須知天下但凡有兵災、饑荒、旱澇之處,必有流民遍地,一旦處置不當,就容易產生人禍。漢末曹操以屯田製應對,招募流民為己用,終成助力,後世對這一策廣加沿用。

但到了宋朝,天下人口密集,土地兼並嚴重,再無多餘土地可以接濟這些流民,於是朝廷想出一製,即募集流民中的青壯為廂軍,借此從源頭上降低流民暴動的可能。

事實證明,這一製確有效果,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處了,

果見馬超聞罷,拍案讚道:“好計策!好計策!沒了這些強者青壯,剩下的老弱如何作亂?伯約這一策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了,哈哈,就以此為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