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諸葛亮接到曹真引兵南下的急報。千鈞一發,他先藏計於錦囊,遣趙統孤身回複,暗示馬超、薑維將計就計,以自汙之計誘騙曹真退軍。
但他為人審慎,自不可能將所有希望寄托在敵人自行退兵上,故而一俟送走趙統,旋即召集魏延、關平二將,命其點起精兵萬餘,枕戈待旦,做好一旦下辯戰起,就能火速北上支援的準備。
漢中開發方興未艾,武都攻略如火如荼,這好不容易得來局麵,傾注了大漢無數的心血,諸葛亮絕不容被曹魏輕易毀去。
他自己則在交代好手頭政務之後,在數十精銳中軍的護衛下,乘一葉扁舟直趨略陽,一來打探下辯最新的消息,順道對榷場的效果做一番細致評估。
諸葛亮昔日主政蜀中時,對內政頗有心得體會,曾著有《便宜十六策》,內有一篇《考黜法》,書中言: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
明察秋毫,人盡其用,曆來是國家保持政治清明的重要基礎。
如今之武都、陰平正在大興刀兵,薑維正以監軍的身份,替他監督西征的諸將。
但與此同時,他秉持法不遺遠、不避親的原則,亦密切關注著薑維之舉止表現——這同樣也是朝廷,是漢中王賦予他的責任。
外人都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韜略,識人洞情,無一不精,但其中的秘訣他最是一清二楚——無他,唯多觀察,多思考,多鑽研耳。
此次微服出行,他並未通知任何人,隻有裨將高翔陪伴在側,幾名老練的將士遊弋在外,遠遠散開保護,等閑很難讓人聯係起他們的關係。
城中羌人漢人混雜,他這樣的打扮,往來行人隻當他是一名普通的客商,任由他四處遊蕩、詢問。
清晨的榷場早已人聲鼎沸,大批披發左衽的羌人左牽羊、右擎牛,甚至還有人擔著草藥,快速奔走在寬敞、幹淨得街道上。
買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連成一片,人人臉上皆是一副喜笑顏開,充滿希冀的模樣。
在諸葛亮的印象中,羌人自由散漫,不守規矩,聚得人越多,越容易鬧出亂子。
但他一路行來,隻見沿途的羌人規規矩矩,絲毫也沒有逾矩之舉,不由大感驚奇。
興之所至,他隨手拉住一名粗豪的羌人漢子,問了幾個牛馬行情的問題。
羌人漢子本有些不耐煩,但諸葛亮的態度親切和藹,笑容恍如三冬暖陽,能夠化去所有壁壘和皆備,便不由自主停下腳步,細細解答。哪料沒聊上幾句,忽生出如沐春風之感,臉上亦漸漸堆疊出越來越多的笑容。
等話頭有些挑起,諸葛亮的話鋒倏忽一轉,旁敲側擊地問起城中治安、民情。羌漢皆備之心全無,當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有相談甚歡的模樣。
巡遊半晌,一連探問了好幾名行人和商戶,諸葛亮終於對榷場的生出“亂中有序、生機勃勃”的良好印象。
身後,高翔緊緊跟隨,由衷感慨:“來時路上,末將本以為武都羌人窮的叮當響,能有什麼油水可圖?不想這個榷場規模雖然不大,但朝廷每年可以以極低廉的價格收得數百頭耕牛,還有近千匹戰馬,羌人亦借此謀得一條生路,不複造反。此行從無到有,薑率更令果真是個有本事的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