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連弩和發石車(1 / 2)

馬鈞一指二十步外堆放著的一塊老木根,示意試射。

因半年前諸葛亮曾指點過連弩的用法,薑維也不陌生,屏息瞄準了一會,倏忽扣動扳機。

但聞“嗖嗖”之聲不絕於耳,他每扣動一次扳機,就能發出一矢,弩機上方的匣子旋即落下一矢至箭槽,再扣動扳機,又有一矢尖嘯而去。

如是數息時間內,他連續扣動扳機七下,箭矢如狂風暴雨,密密麻麻盡數射中樹根;走到近處查驗,卻是有三分之一的矢身射入其中。

薑維見狀大奇。

半年前,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曾說此物機工隨巧,但其力綿軟,隻能射出二十餘步,是民家防竊之具,而非軍國之器。

但從今日觀之,連弩從二十步外射出,依舊能做到入木三分,顯然已經具備相當的殺傷力了。

這時,馬鈞上前解釋道:

“連……連弩原本可射十矢,但一弦之力若……若要連發十矢,難……難免後繼無力。故鈞先以犛牛筋混……混合上等蠶絲重……重新鞣製弩弦,使得弦力倍增,又……又將十矢減為七矢,則一……一矢之出,射程力道皆能翻倍,最……最遠可至五十步。”

“五十步啊……”

薑維看了看手中連弩,心道,連弩力道雖然大增,但比之傳統弓箭來,還是稍顯不足,頗有些雞肋的意味。

時步卒強弓最遠可射百步,七十步內可保證有效殺傷,兩軍交鋒前至少可以完成三輪密集射擊。

而從連弩二十步外入木三分的表現來看,有效殺傷應當在三、四十步內;若兩軍已經靠近到三十步,幾乎就要發起衝鋒肉搏,連弩也就沒什麼用處了;而且連弩的箭矢短小,若麵對身著鐵甲包裹的士卒,幾乎難有破甲的效果。

他又看了看樹根上密密麻麻的短小箭矢,不覺還是搖了搖頭。

正要放下,薑維忽想起馬良那一日所說“南中無一月不叛,無一日不亂”之語。

朝廷對南中的政策是以撫為主,駐紮的軍隊不多,假以時日,南中豪族夷民叛亂似乎是必然之勢;倘若小打小鬧倒也罷了,若在北伐關鍵時刻突然集中暴亂,那豈非將陷北伐大業於危難之中?

他忽得又想到,主公命令自己編練新軍,大抵還是為了協同北伐,自己身為天水人士,想來應當會領一軍西出祁山,突襲隴右三郡。

從漢中至隴右,沿途皆崎嶇難行的山地;而巧合的是,南中地帶,同樣是山勢連綿,通行不便。

如此說來,此番編練新軍完畢,若有機會在正式北伐之前,先到南中練練手,不僅能夠提前解決後顧之憂,新軍亦得以以戰代練,豈非一舉兩得?

念及此處,薑維心中暗暗下了決定:“倘若南中真的有叛亂的苗條,我必向主公請纓南下彈壓……此事預則立,不預則害!”

他再一次舉起連弩打量了一番,心道:

“連弩射不穿身著鐵甲的魏軍,但南中冶鐵業並不發達,當地士卒身上甲胄不過皮毛,更多的還是不著寸縷、赤身裸體,又兼群山密布,山道狹窄,若兩軍遭遇,我軍以連弩持續打擊,倒是能造成大量的殺傷……”

“唔,山地戰……山地戰……”

他漸漸陷入沉思,忽然,腦海間光明一片,整個人似乎掉入一個嶄新的天地,一個新奇又大膽的戰術倏忽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