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一念之差(1 / 3)

有位碩士研究生找工作,每當老板問他:“這份工作你會幹嗎?”這位研究生總是謙虛地說:“試試看吧。”好多天過去了,他沒有找到一份工作。在他懊惱之際,他在街上意外地遇上了同他一起來闖天下的校友,這位校友隻是個本科生,可他已找到稱心的工作。當他討教找工作的奧秘時,校友說:“我明天同你一起去看看你是如何應聘的再說。”第二天,校友同他一起來到一家聘用人才的單位,當校友看到和聽到他的表現自我過程後,驚訝地對他說:“老板最不喜歡聽你這種‘試試看吧’之類的回答。你感覺是自己能勝任,就果斷地說聲‘我行’,‘能幹好’,‘我能勝任’。隻有這樣,你才會被錄用。你太過於謙虛,別人怎麼信任你,重用你!”得到點撥後的這位研究生果然很快找到一份好工作。

太躁和太拖,是我們行事的大忌。一個人性情太躁,易激動衝動,草率行事,往往把好事辦成壞事,把麻煩的事辦成更糟糕的事。做事不經慎思而行,是難以搞好的。再說太躁的人在工作方麵,人們不可能讓你從事重要的工作;在社會生活中,不可能讓你充當重要角色。而做事太拖的人,組織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信譽度都較差。做一件事情,拖泥帶水,不利索,不果斷,容易失去辦事的機遇,辦事成功率低下,別人也不敢找你辦事,也沒有人願意找你當搭檔,做夥伴。

力戒太粗和太細。做人做事太粗時,容易成為“大老粗”,毛手毛腳,毛毛糙糙,粗人辦事不可能辦得完美。而做人做事太細時,遇事三思而難決,把握不了主次、輕重、急緩、先後的關係,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局部可能做得很好,卻無法把握全局,難當重任。

力戒太滑和太直。太滑者,遇事先從個人利益出發,找好退路,不得罪人,當老好人,知難而退,見困難就讓,見責任就推,見問題就躲。人們稱呼這種人是“太滑頭了,一點不老實”。相反,太直者,不講方法,甚至不講原則,不該說的偏要說,把不住嘴巴關。對一些個人秘密和隱私,喜歡刨根問底,加以評說,當裁判;對所做的事情,不講場合張揚;對看不慣的事情,牢騷滿腹,逢人就說。這種太直者,容易遭人反感。

力戒太硬和太軟。物太剛易折,硬碰硬沒有通融餘地,沒有轉身空間,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太硬就有可能不近人情,不聽勸告,不講策略,不顧後果,容易鑽人牛角尖。而太軟,則表現出懦弱、軟弱的一麵來。一個人做人做事,總是口軟心軟手軟,“所有問題都自己扛”,有原則不敢堅持,有錯誤不敢批評,有困難不敢決斷,窩囊廢一個,總當受氣包,怎能受人信任?

做人做事力戒一個“太”字,也就是力戒兩個極端,要以誠待人,盡心做事,注意方法把握好度,才能受大家喜愛。

《道德經》雲:“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於貪欲,禍莫大欲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貪欲,則甘於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貪欲充塞其中以亂情,故而內心清靜,以至能順應本性以行天道,則能盡自然之理,以應萬變而依然平安如故。

老子說噪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範應元解釋:噪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噪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為天

下之正也。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衝,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

《皇帝內經》曰:恪淡無虛,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經常保持澹泊清靜的心態,致使神安體健,這是道教告誡我們的修身養性之本。一個人要節製權欲、財欲、性欲和享受欲。官當不盡,錢賺不盡,酒肉吃不盡,美女愛不盡,要以不沉醉為戒。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倘不知足,凡事欲得,必致禍咎。人間貪欲,不外乎四種:利欲、權欲、性欲、享受欲。

貪欲是萬惡之源。利欲使社會充滿銅臭,權欲使社會充滿傾軋,名欲使社會充滿虛偽,性欲使社會出現暴力,享受欲使社會進步失去動力。總之,貪欲使社會充滿險惡,給國家帶來無窮災難。

貪欲是痛苦之源。利欲使人熏心,權欲使人盲從,名欲使人虛浮,性欲使人淫亂,享受欲使人墮落。概而言之,貪欲使人痛苦,給家庭帶來不幸。古往今來的曆史早已詮釋了這一古訓,最近的一係列大案要案更是這一古訓的最好注腳。

從這些年和最近揭露出來的一些大案要案來看,一些人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簡直到了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膽大包天、無法無天的地步。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既有現實原因,也有曆史原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身的原因。關鍵在於自己放鬆了學習與世界觀的改造,滋生了享樂、貪欲思想,成為各種誘惑的包圍對象。正是這些貪欲,使理想喪失,信念動搖,價值觀念扭曲,看人家生活得很自在,出入高檔酒吧,坐豪華汽車,喝洋酒,穿名牌,還帶著小姐,心裏有幾分羨慕,就會“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私欲膨脹,蛻化變質,滑入犯罪泥潭,成為千古罪人。正如清人張英所言:“危有嗜欲之心,如堤之東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複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