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社會和科技發展到了哪一個地步,人永遠離不開自然。人類的天性之一就是親近自然。新千年後,人們的思想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比起安安分分地給老板打工,很多像葉磊一樣有高學曆的人嚐試自己創業。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因為對糧食和環境的重視,這個社會的農學行業一直非常發達,但是農業學校出來的學生真正回到農村實踐,創業的大都數畢業於中專大專學校,從高等學府畢業的人則很少,他們往往更青睞於進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等農學分支的研究所或者相應的政府部門,至少也得是一些大公司,這似乎也更稱他們的學識和抱負。如果畢業後還要整日下地種田,即使他們願意,父母也會反對。
“送孩子去學校是學技術,以後可以當個技術員,研究員,如果隻是為了學種地,送到鄉下親戚家就好,何必花那個冤枉錢。”這是大多數父母的想法,而學子們也是認同的。
但是社會永遠都不缺人才,麵對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有一小部分人開始厭倦了這樣看似精英,實則還是民工的生活。在被壓製的沉默中,他們沒有變態而是選擇了爆發。來自省城農業大學的一對兄弟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在大棚溫室以及無土化種植成為種植業主流的當下,他們看到了市場對於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它的巨大潛力。頂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由於政府對農業的大力支持,他們的項目順利拿到了銀行貸款。熬過了寂寞,解決了無數的難題,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一炮打響,迎來了巨大的成功。
在2003年,這對兄弟被媒體冠以“學士農民”的稱號。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早在10年前就被提出的概念一下子就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出路。從那之後,大學生創辦的有果園,有機蔬菜基地,有機養殖場真正開始興盛,打著“綠色食品”“放心食品”的農產品受人追捧。
這幾年各大城市的郊區或者附近村莊的田地多有被人承包,專門從事種植養殖,一些商家借此在附近開辦一些農莊,山莊,成了都市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吸引的遊客數量非常可觀。原汁原味的蔬菜瓜果,還能親手體驗采摘,幹農活的樂趣,很多城裏的先生太太以及小王子小公主們在這裏流連忘返。
王曉樺沒想過這股風也會刮到王家村。王爸爸王媽媽回到王家村後,王曉樺就和以前他們沒來省城前一樣帶著羅偉東和順順定期回家探望。到村口的時候就發現不一樣了,那些原本因為或種花木,或無人耕種而雜草叢生的良田已經重新煥發了生機,裏麵的作物被打理地很好,一派欣欣向榮。
到了家裏,王媽媽一聽到動靜就從屋裏跑出來迎接外孫,王曉樺拎著一家三口的日用品,而羅偉東拎著給嶽父嶽母買的東西跟在後麵。
每一次回家,王曉樺最先看到的會是王爸爸,從讀書開始這個傳統就沒有變過,而今天,不僅在村口沒看到,家裏也沒有王爸爸的身影。這不合常理,她回來前就給家裏打過電話。
“媽,爸爸呢?去大伯家串門了?”羅偉東問道,他也不習慣一回來沒看到嶽父,和王曉樺一樣有疑問。
“和你大伯去山上玩了。”王媽媽好久沒見外孫正稀罕著,很是隨意地回了一句。
“那爸爸回來後身體挺好啊,還能去爬山鍛煉身體。”
王曉樺也道:“還是回到家裏適應,多去外麵走走對爸爸身體好。”還有大伯一起作伴,更是不用擔心。
而王媽媽笑笑:“哪啊,其實也不是山上,就是山腳下,去那裏和人聊天去了。起先你大伯在電話裏也有說過村裏有人過來承包,田,地,山都有人看上。我們也沒當回事就岔過去了,這租地種花木的每年都有,不是個新鮮事。結果回來才知道田地是種蔬菜糧食的,山地是種果樹的。還都是一些城裏來的大學生,他們還雇傭了村裏在家會種地的,有幾家規模還挺大,你爸回來後每天都去那些地方轉。也是稀奇,我和你爸,這村裏的人都種了一輩子地,沒哪個能發家致富的,怎麼那些學生還紮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