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1)(1 / 3)

——性格拉動健康的纖繩

性格與健康密切相關

完美的健康,應該是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健康,因此,健康與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情緒的時漲時落,原本是正常現象,愉快、喜悅給人以正麵的刺激,有益於健康;而苦惱消極會給人以負麵影響,誘發各種疾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如何調控好喜怒哀樂,讓內在力量“性格”有利於我們的健康,便成了值得深究和學習的課題。

研究資料表明,各種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官能症往往都有相應的特殊性格特征為其發病基礎。例如強迫性神經症,其相應的特殊性格特征稱為強迫性性格,其具體表現是謹小慎微、求全完美、自我克製、優柔寡斷、墨守成規、拘謹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狹窄、事後易後悔、責任心過重和苛求自己等。又如,與癔病相聯係的特殊性格特征是富於暗示性、情緒多變、容易激動、耽於幻想、以自我為中心和愛自我表現等。有人以癔病為例,對精神刺激因素和特殊性格特征這兩種因素在造成心理障礙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相互關係,用一個長方形來表示。長方形中的一條對角線將其分為兩個三角形,上方的三角形表示精神刺激因素,下方的三角形表示特殊人格特征。如果與癔病相聯係的性格特征越明顯,則隻要有較輕微的精神刺激因素即可致病;相反,與癔病相聯係的特殊性格特征越不明顯,則需要有較強烈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才能致病。此外,精神分裂症被認為是與孤僻離群、多疑敏感、情感內向、膽小怯懦、較愛幻想等特殊性格特征密切相關。

有些人平時特別容易激動,生活中一遇到困難或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整天焦慮、緊張,還有恐懼感,這種性格的人很容易得高血壓疾病。

有的人生來樂觀,而有的人卻容易悲觀失望,抑鬱性格的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容易情緒消沉,對工作、活動喪失興趣和愉快感,憂心忡忡,有時還有自殺念頭,很容易得抑鬱症。

性格與健康之間應該是互動的關係,我們常說的身心平衡,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心情好了健康狀況就會好,人的身體健康了心情也就自然會舒暢。

堅強的意誌和毅力,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又受到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和支配。神經係統是由中樞神經(大腦)和周圍神經組成。由這兩個係統通過神經纖維與激素來調節和支配免疫係統,而免疫係統同樣對神經、內分泌係統有調節作用,相互調控使機體與外界保持動態平衡、維護身體健康。一旦某個環節發生故障,自身調節障礙,都可能對其他係統的功能產生影響而致病。

比如,婦女因精神情緒紊亂、生活不規律可導致月經失調,在哺乳期可導致泌乳停止。美國抗癌協會曾有統計資料說明,約有10%的癌症病人可以自愈,這說明堅強的意誌和毅力激發體內產生“腦啡呔”樣物質,增強機體免疫力,在體內產生了很強的抗癌力甚至自愈力。

樂觀、知足、友善的個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態,能刺激人體釋放大量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大腦可以合成50餘種有益物質,指令自身免疫功能,其功能狀況往往決定人對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樂觀、知足、友善的個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態能刺激機體釋放大量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促進新陳代謝。

恐慌、自我封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或過於爭強好勝,或過分追求完美,都容易造成內心衝突激烈、人際關係緊張,這種狀況會抑製和打擊免疫監視功能,誘發或加重疾病。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要麵對許多人和事的變化,都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刺激和影響。針對某一事物,不同的性格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反應不僅要通過心理狀態而且要通過生理狀態的廣泛波動實現。祖醫學把人的情緒歸納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但是當這些精神刺激因素超過人的承受限度,或長期反複刺激,便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失控,波及內髒功能紊亂,因而引發疾病,甚至會使髒器發生器質性病變。

人的心態,尤其是情感和情緒是生命的指揮儀和導向儀。在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頹喪、患病和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緒和惡劣心境。相反,心理平衡、笑對人生,特別有利於身心健康。所以有人說:“自信而愉快是大半個生命;自卑和煩惱是大半個死亡。”愉快的情感會使健康人不容易患病,而使患病者乃至危重病人也能得以康複,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