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揚長揭短——漢字教學的科學途徑(1 / 2)

一、嚴峻的現實

進入21世紀,識字教學的狀況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盡管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百花齊放,流派紛呈,但是識字費時多、速度慢、效率低,始終擺脫不了被動的局麵。記得當年呂叔湘老先生在世時曾所感喟過的現象,今天依然存在。而且,隨著辦公自動化的普及和進入WTO之後,網語流行,西語漸進,漢語的規範化更進一步受到挑戰,這已為許多有識之士所關注。針對此,國家語委列出了2500常用字和1000字次常用字,並分別對不同學年的學生做了不同層次的要求,此舉雖減輕了中小學生識字的一些負擔,但還是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電視主持人的音誤、熒屏報紙上的別字、各級領導的講話報告中的口誤等等,錯誤百出,屢見不鮮,真可謂哪裏有漢字,哪裏就可能有別字。有人做過調查統計,在一些高校,學生對母語的掌握不如西語。這現象不僅影響著全民族的文化科學素質提高,與我國經濟發展良好態勢也極不相稱,更愧對為我們留下無價文化之寶的祖先。

我們漢字到底難學不難學,難學在哪裏,有沒有診治難學的良方?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大融合的形成,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必須直麵應對現代世界人類語言信息的挑戰,找到一條科學的途徑,從根本上解決漢語漢字難學的問題。

我們覺得,中國漢語言所謂難學的原因不是漢字本身,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找到學漢字的科學方法,或者把祖先贈遺給我們的打開漢字神秘殿堂的鑰匙弄丟了。

二、現狀的分析

要拾回這把金鑰匙,尋找學漢字的科學方法,我們須把漢字的優劣等特征做一番全麵客觀的評估和審視。

(一)漢字的優勢

1.形義音兼備

從古人的“六書說”我們知道,中國漢字始源於象形字,然後發展到會意字,最後升華為形聲字。一個漢字都具備一定的形體、讀音和意義,並且,大多能通過字形提供音和義兩方麵的信息。了解這一點,對於深刻理解漢字的結構,準確地掌握漢字的字義,那將是事半功倍,左右逢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互為聯係

我們的漢字不是零亂分散的單個符號,而是有著諸多內在聯係的“集成塊”。如“秉”是一手持一禾,“兼”是一手持兩禾,“男”和“婦”分別由“田、力”和“女、帚”組成,這正是人類早期性別勞作分工社會的反映;形聲字中,一個字根“區”字兩個讀音(qū、ōu),正好分成“驅軀嶇傴嫗”和“嘔歐鷗漚毆謳慪甌”兩個讀音係列。識字教學如果都能從漢字中找出音形義的內在規律和聯係,那將給青少年學生騰出多少識字的精力和時間。

3.表義明確

在有獨立意義的偏旁部首中,表義概念清楚且有層次。如:以“月”表義的字——

①表示明亮:朦朧:月色不明;朗:明亮。

②表示時曆:腓:新月開始;朓: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朔:農曆初一;望:農曆十五;臘:陰曆十二月。

這有著獨立意義的偏旁部首字約占全部漢字總數的85%,在這85%的漢字中,與偏旁部首毫無關聯的字為數很少,也就是說,它不會隨便胡亂地用一個偏旁部首。

4.趣味性強

“安”是女子在家最安全(因為古代有搶婚製),“妻”即被人一手抓住,搶為老婆;“取”是在戰場上用手(又)割下敵人的耳朵回來請功,娶即音義俱現,不說自明;羊喜聚眾,所以為“群”;狗善爭鬥,隻好“獨”處;母字中兩點,表示乳房,意謂生命之源,乳字是母親懷抱哺育著幼兒……如此等等,幾乎每一個漢字的後麵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二)不盡如人意處

假如我們的漢字都像上麵所列的那樣,那當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文字符號了。可是,漢字經曆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在讀音、形態、意義等方麵都有較大的變化和差異,因此,免不了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音形義互擾

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義字、近義字等這幾類字是困擾我們正確運用漢字的主要因素。一個“遺”字,“遺留”讀yí,“贈遺”讀wèi;“方興未艾”和“自怨自艾”,其中的“艾”的讀法不一樣;同樣是“央”,“中央”的“央”和“夜未央”的“央”不同義;“委屈”和“委曲”,音相同,義相近;至於形近字,“赧然”和“赫然”,“殺戮”和“戳穿”,“囟門”和“鹵素”“床笫”和“府第”等,更是讓人抓頭撓腮,摸門不著。

2.古今義混存

由於漢字發展的時間跨度長,古代祖先創造字形和賦予其字義的初衷與當今的字義有較大的區別,古字和今字之間的意義,既非引申義,也非比喻義。如:“再接再厲”,它是“礪”的古字,意謂磨礪好兵器,準備接受新的作戰任務。按常規思維去理解,勢必寫成“鼓勵”的“勵”。